據說十七世紀時,西班牙人航行過台灣東北方,取名此地聖地牙哥,
漢人取其諧音,台灣北部於是有三貂嶺、三貂角這些地名,
早年這裡產煤,發達過很長一段時間。
即使黑金歲月遠離,當年產煤運煤的遺跡,仍然是三貂嶺人記憶的線索。
侯硐,位在新北市瑞芳區以柴寮路為主的周邊,
命名最開始起因是:鄰近一處山洞有大量的猿猴聚居,故稱「猴洞」,
日治時期因當地盛產煤礦,當地人為求吉利,不喜歡礦坑裡有水,
故改猴洞為「猴硐」,後至民國51年因「猴」字不雅,改字為侯硐,
車站也隨之更名成「侯硐站」,
但在民國94年,經地方人士建議:
保留地方文史特色,再次更名回「猴硐」。
侯硐位在台鐵平溪線上,自清代以來就是知名的礦產山城,
因應煤礦的發展興起,當時聚落曾高達6千多人,連女性都要到選煤場上班,
侯硐當地車站、變電所因此設立,周邊更有醫務所、礦工宿舍、所長宿舍、
美援厝、番仔寮、木工場、五分車的柴油機車庫等建築設立,
保存有完整的礦工聚落…..
走出猴硐車站,取右行,沿著柴寮路前進,道路與火車鐵軌平行。
約十分鐘,經過復興橋頭,繼續前行至路底,
即可看見整修過的礦場事務所及沉沙室等礦場設施,
瑞三本鑛就在穿過鐵路涵洞的另一側。
鐵路的這一側建有觀景台,站在觀景台,可隔著鐵道欣賞對面的瑞三本鑛。
反過身來, 則可俯覽基隆河水,附近有一吊橋遺址。
這途中便會經過柴寮舊街……..
沿著礦場沉沙室旁前行,前面出現一條新鋪的碎石子步道,
不久,便抵達一棟紅磚三層樓房,
這裡已豎立一塊「猴硐至三貂嶺步道」的路線圖。
這裡是登山口,由此出發,穿過鐵路涵洞之後,
路右側出現一條石階路……..
走產業道路,或走石階路,殊途同歸,最後都會相接。
石階路是古道舊路,不必像產道那麼迂迴繞圈。
這條山路是昔日柴寮與猴硐地區的聯絡道路,
可稱之為「柴寮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