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尾」地名最早出現的是在康熙四十八年的一份「請墾合約」中:
「…又請墾淡水港荒埔壹所:東至干豆口,西至長頸溪南,南至山,北至滬尾,立陳國起名字。…」
從該合約內容可以判斷,其所稱的「滬尾」位置約在今淡水鎮區內。
稍後(約在康熙雍正年間)在這塊「淡水港荒埔」的「滬尾」從事拓墾事業的是「施茂」墾號。
印證諸一份雍正十三年的賣地契:
「本社界內有荒地一所,土名大屯仔山腳,西至海,南至戶尾與施茂交界,
北至小圭籠八連溪為界,四至界限明白…」。
乾隆七年出刊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書中,首次出現了「滬尾莊」這樣的地名。
從一幅約繪製於乾隆中葉的台灣古地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紅毛炮臺(今紅毛城)西北方,繪有兩處聚落,其附近已開闢成園,皆名曰「扈尾庄」。
這兩個「扈尾庄」的位置,約在今大庄、港仔平,以及崁頂、圭柔山一帶。
所以「滬尾」地名之由來,
就是因位於大庄一帶的「滬尾社」而得名。
淡水港周邊是北部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淡水地區自古以來,
就是一個工商活動繁榮,文化昌盛的區域,但是,淡水港在日治時期以後漸漸淤塞,
基隆港的興起更讓淡水港相形失色,於是沒落成為一座地方小漁港;
可是,卻沒有影響到淡水的發展,反而掀起了一股觀光旅遊熱潮,
雖然在現今科技商業發達的社會,新式樓房林立,卻依然可在淡水老街上見到………
許多的古早式磚造店舖,座落期間的數座老廟宇,
更反映出本地的開發史:
最古老的福佑宮相傳始建於18世紀清雍正年間;
文昌祠、龍山寺、興建宮等紛紛於19世紀落成;祖師廟亦相繼於20世紀初落成。
漫步在坡道間,造訪淡水老街體驗先民的生活點滴猶躍然眼前。
滬尾老街歷史悠久,也發展出多樣的飲食風貌,
緊鄰海岸的中正路上便有眾多海鮮餐廳林立,其中以價廉物美的海風餐廳最受歡迎;
淡水老街小吃方面,淡水魚丸、魚酥、鐵蛋、阿給等最膾炙人口;老街中正路兩旁林立
著眾多魚丸、魚酥店,
其中不乏歷史悠久的老店,
如德裕魚丸、可口魚丸、許義魚酥等。
滬尾街頭的漫遊,
度過一個優閒的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