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地形狹長,形似簪纓,故舊名因為堪輿學而叫做「簪纓」;
簪纓為官宦之冠飾,借代為高官顯宦。
但接著清末、日治時期接連產生原住民出草屠殺漢人,
獨「簪纓」地區的聚落「深坑仔」無事。
「深坑仔」得名之原因,乃因本區四面環山,如一個深深之土坑,故名之。
本區位於臺北盆地南緣地區,清代屬拳山堡,山脈綿延,
後因「拳山」名稱有「殺氣」,
日治時期,耆老取「文山秀氣」之意改稱為文山堡。
目前所知,最早來深坑開墾的是許宗琴,其次開墾的中心為萬順寮,
此一地名之起源相傳於乾隆三十年(1765),因有泉州人張萬順開闢
今萬順里一帶土地而得名。
深坑以黃、高、陳、林、張五姓人口最多,
幾乎全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縣,其中以黃氏最具實力。
黃氏入墾深坑諸派中,又以開基始祖為黃世賢「頂五房」派最具著稱。
他在乾隆年間分得家產即率四子(來臺後再生一子)自安溪渡海來臺,
由滬尾上岸。先在油車口建致土地,後因賣出他人金再買滬尾小基隆土地公埔
建屋業產(落腳於三芝土地公埔埔尾),墾植稻、茶三十餘年,共擁田十餘甲。
後因三芝大械鬥失利他移(待考),先來五份埔,再移居深坑萬順寮大坑。
在嘉慶初年二子黃炎「頂四房」帶領全家族遷居深坑發展,後黃世賢去世,
五兄弟將其葬在阿柔村梘腳坑字老公仔坑(土名乾坑仔)。
是深坑黃世賢派下入墾深坑的開始。
五兄弟初居深坑草地頭,二子黃炎派下並建造了第一座宅第:開基祖祠堂厝。
後來黃氏族人因經營稻、藍靛與茶而漸富,其中第三代黃連山(黃炎長子)「六房」
乃率六子至麻竹寮開墾,仿原鄉形式建一座三合院定居,
即「連山祖厝」是為麻竹寮黃氏開基祖。
之後人丁漸旺,子孫二十多人,擁田數十甲購地數百甲,成為深坑首富。
黃連山的派下有六房,原先都住在「連山祖厝」,後因人口眾多,
於光緒十五年(1889)夏,於古厝前不遠新建三合院「福安居」。
後來在光緒二十年(1894)冬,六房協議分家,拈鬮的結果,
大房、四房分得「連山祖厝」,二房、三房分得「福安居」,
五房、六房獲資金;不久五房建新屋「潤德居」 ,
六房建「黃厝」於坑溝西畔。
大正元年左右,二房黃守禮的四個兒子:
慶諒、則水、則頭、則虎合建永安居於深坑街尾萬順寮,
四房黃選禮則另建「興順居」於深坑街頭。
綜計,黃世賢與黃連山的子孫,先後在深坑共建了七座古厝,
成為深坑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建築群。
麻竹寮黃家古厝(福安居),已有100多年以上的歷史,
過去還兼具私塾的角色,
在還沒被梅姬肆虐之前,福安居因為外牆的槍樓,
是台灣山區建築的代表……..
如今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