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瑞芳公園停車場沿著車道往下走約50公尺,右側路旁有一座詹府宗祠,
從宗祠對面的步道小徑走進去, 即抵達忠魂碑。
忠魂碑立於三層的基座之上,碑石正面刻著「草書體」的忠魂兩字,
是來自於日治時期末代總督安藤利吉的手書。
碑石的兩側有安藤利吉以及當時台北州知事、瑞芳街街長的署名。
忠魂碑的建立是為了悼念1895年日本近衛師團接收台灣時,
在瑞芳戰役中陣亡及病亡的14名日本軍人。
當年日軍於五月二十九日從澳底登陸,未遭到抵抗,即順利進軍頂雙溪。
五月三十一日,日軍越過三貂嶺天險,瑞芳戰役正式展開。
經過三日激戰,日軍在六月二日攻佔瑞芳。
瑞芳一失守,獅球嶺隨之失陷。六月三日,日軍佔嶺基隆。
瑞芳戰役是日軍登台之後,第一次遭遇到激烈的戰事。
當時台灣民主國防衛瑞芳,以金砂局官署為本營,分派官兵至大粗坑、小粗坑、
九芎橋、九份等地駐守,陸續與日軍前進部隊發生激戰。
日軍攻下瑞芳後,
將戰役中陣亡及病亡的日本官兵埋葬於今日的忠磈碑附近。
日軍進入瑞芳後,近衛師團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進駐瑞芳金砂局官署,做為御舍營所。
北白川宮在後來在乙未戰爭期間病死(或說傷亡)於台灣。
瑞芳的金砂局就成了北白川宮在台灣的御遺跡之一。
日本人在金砂局原址立碑以紀念此事。
日治時期每年六月初,瑞芳當局都會召集地方人士,聚會於北白川宮御遺跡的紀念碑前,
舉行「御聖蹟紀念祭」,並且安排佛院僧人上山至日軍墓地誦經, 以撫慰當年歿亡於
此地的日軍靈魂。
忠魂碑建立於昭和十八年(1943)。
當時日本在各地推動忠靈塔建立運動,以倡導愛國精神。
時值第二次大戰期間,日本逐漸面臨戰局吃緊的情況,於是在台灣推動陸軍特別
志願兵制度,召幕台灣人入伍,以補充不足的兵源。
忠魂碑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而產生。
戰後(1945),日本人離開台灣。這座忠魂碑沒有被毀壞,應是它座落於山區,
不像位於市區的神社或紀念碑太過於醒目,容易遭到報復破壞。 而更深層的原因
是這座忠魂碑並非只是單純的紀念碑,而是屬於「忠魂塔」,
碑石之下,埋葬著日本軍人,所以本質是一座墓園。
台灣社會的傳統習俗,對於墓地有較多的忌諱,
不敢隨便破壞,以免打擾亡魂。
於是任其荒廢於山林裡,忠魂碑因此得以保存完整至今。
瑞芳地區曾經有過的瑞芳神社、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紀念碑,
如今都已消失,只有忠魂碑保存完整,碑文、紀元、署名, 都未遭到人為破壞,
只是隨著歲月風霜而字跡逐漸消磨…….
(資料引用自 :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