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園位處鳳山林木茂盛之邊,故稱「林仔邊」。
林仔邊街的街市發展與繁榮就是現在興濟宮到福德廟這一條福興街,
林園人稱為『舊街』,在清領時期這條街道稱為『林仔邊街』,
所 以老一輩的人要到林園街上都稱去「林仔邊街仔」。
因擁有西溪中港優良港口,為明清時期的小竹里商業行政文化重心,
清領時期將小竹里改為小竹上里、小竹下里,當時仍沒有「林園」這個名稱。
直到日本大正9年(1920)設高雄州,將台灣地名做一個改革,
原來三個字的地名,統一縮為兩個字,依照其規定林仔邊將「仔」去掉後,
要稱為「林邊」,但造成與屏東林邊為同地名。
居此當地士紳淵於林園人的父系祖先大都由福建漳州府渡海來台,
「謝府王公」係由漳州移民來自原鄉的傳統信仰,又是林仔邊當地居民的守護神。
依據:漳州府古縣祖廟周邊村落鸛林村(現稱下半林)和園中村(現稱上半林),
故取其「林」、「園」二字命名,以對原鄉的懷念。
又因「林園」的日文發音與「林邊」差不多,
並且意境也很好,因此改名「林園」而設「林園庄」。
林園之地名自此出現,並沿用至今……….
其中中坑門(目前為中門里) 其實自古即有;
清康熙年間地圖中,有提到中阬門(坑仔口,為今中門里)、金京潭(金荊潭 為今潭頭村)
與打鹿洲(為今三莊,林內、中厝、潭頭地帶)等聚落名稱。
清《鳳山縣采訪冊》記載小竹里轄庄九十五,林園地區就有四十個,計有:
林內庄、潭頭庄、中厝庄、後厝庄、溪洲庄、灣仔內、中港庄、西溪庄、半廍庄、後大厝、
罟仔寮、山腳、大湖庄、濫尾庄、瓦窰溝、三張廍、王公廟、檨仔林、頂厝庄、二阬庄、頂嵌仔、
港仔埔、港仔嘴、林內仔、廍邊庄、頂林仔邊街、頂林仔邊、牛埔內、頂溝墘、下溝墘、韮菜園、
牛埔庄、中芸庄、中線庄、五塊厝、苦楝腳、柚仔腳、椰樹庄、田中央、溪洲仔等庄。
日治時期林園莊轄域內分為:汕尾、中芸、港子埔、王公廟、潭頭、
林子邊、溪洲七個大字,苦苓腳、中坑門兩個小字。
民國39年地方行政區改制將林園劃分為林園村、東林村、溪州改為溪州村,
潭頭劃分為潭頭村、中厝村、林內村,王公廟改為王公村,苦苓腳劃分為林家村、龔厝村,
中坑門改為中門村,港子埔劃分為頂厝村、港埔村、港嘴村,西溪改為西溪村,
中芸劃分中芸村、鳳芸村,汕尾劃分為東汕村、西汕村、北汕村等共十九村。
民國86年林園村劃分為林園村、仁愛村,東林村劃分為東林村、文賢村,
王公村劃分為王公村、廣應村,溪洲村劃分為溪洲村、五福村。
中門里下厝地區保有西河堂古厝,
雖已殘破,仍可看出其昔日之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