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層遺址曾為金瓜石最大選礦場所的「水湳洞選煉廠」,

在台電接手後陸續入選新北市歷史建築、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

2017年即開始規劃一系列金瓜石與水湳洞地區文資活化計畫,

其中第一波於中秋節推出的《點亮十三層》將結合金瓜石山脈與遺址特色,

以燈光照明點亮如天空之城般壯觀的十三層遺址。







台灣電力公司攜手國際照明大師與藝術家,在2019年913日中秋夜點亮位於

新北瑞芳的「十三層遺址」











水湳洞約在九份溪出海口兩岸,日治初期十三層選礦場設置後,

才陸續有居民遷入,約為現今濂新里和濂洞里的範圍。

水湳洞地名來自選礦場廣場巨岩旁之海蝕洞,洞旁溪流自山上流出,

造成早期於洞旁形成「湳仔地」,故被稱為水湳洞。








 

水湳洞聚落發展和金銅礦有密切關係,

1906年(明治39年)選礦場興建後而逐漸發展。

明治38年(19054月,金瓜石礦山採礦主任安間留五郎發現硫砷銅礦,

8月開鑿平巷發現大量含金硫砷銅礦,以礦主田中長兵衛及礦長小松仁三郎,

命名為長仁礦床。







之後拓展為第二長仁、第三長仁、松、竹、梅等礦床,

同年水湳洞建立乾式製鍊廠,專為處理含金硫砷銅礦。

至明治40年(1907),金瓜石礦山首次產出銅礦47公噸,漸漸成為世界知名銅山。















選礦場建於1933年,為當時亞洲第一大選礦廠,

廠房設計時依照煉製金銅的程序,由高而低層層設立,依山而建總共有13層。

 包括有碎礦工廠、磨礦場、氰化工廠及浮選工廠……等,

可見為何它的規模如此龐大。

無奈至1973年後,礦產逐漸枯竭,選煉廠最終於1987年歇業。





 

盛極一時的水湳洞選煉廠,

走過半世紀的燦爛輝煌後,人潮散去,

只剩下夾在零星礦村與漁村之間的十三層遺址,

在一片漆黑的夜晚,

獨自面對東北季風的吹拂………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