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鹽場位於泉港區山腰街道,之前隸屬於惠安縣(泉港區舊稱惠北)。
莊姓是山腰的大姓,莊姓先祖來自永春,明朝初年到惠北,以飼鴨為生。
此後的百年間開荒墾田,利用近海灘涂資源發展海產養殖,尤其曬鹽業的出現,
使得山腰莊氏的發展如虎添翼。
清乾隆六十年(1795),突如其來的一場風潮改變了山腰曬鹽業的面貌。
當時鹽戶零散,沒有建築海堤,大面積田地(包括農田和鹽田)被沖毀。
農田被海水淹沒浸蝕,無法復耕,於是統統改作鹽埕。
圍海築堤建造鹽田工程浩大,非一般鹽戶能力財力所能及。
據載,山腰後樓的財主莊捷軒,曾聘請風水先生,勘定自家門前一大片淺海灘
涂乃是生財的風水寶地,有意將大片灘涂開發為鹽田。
趁乾隆六十年暴風雨沖毀田地之際,斥巨資築堤圍海,開鑿納潮渠。
又請專人傳授鹽埕建造經驗與曬鹽生產工藝。
此後,山腰鹽田初具規模,而山腰莊氏也開始人才輩出,
成為一時無兩的望族。
山腰街道的文物主要有:
望海樓(俗稱後樓,埭港村)、「阿羅嫂」古大厝(頂埭村)、
小三房古民居群(埭港村和錦聯村毗鄰地段)、曾爐寺冶鐵遺址
(葉厝鐵屎岸自然村)、龍見宮(又稱新宮,埭港村白石港)、
鄭氏宗祠(荷池村)、莊氏家廟(又稱山腰祠堂、錦山村)等。
小三房古民居群位於山腰鎮棣港村和錦聯村毗鄰地段,保存完好。
小三房古民居群由大小不一的九座古大厝組成,總占地約6700平方米。
其中最能體現建築藝術水平、最具有文物保護價值的是下厝(東、西兩座)
和中厝三座大厝,此三者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皆是懸山式屋脊,
前面有磚埕,並護以雜石圍牆,雍容大方。
下厝系山腰莊氏第十五世祖莊大東歷經三年建成,
由東、西兩座仿皇宮式的三進五間張的大厝構成,俗稱「四馬拖車」,
左右輔以護厝,西面的護厝之側又附有武館和文館。
東、西兩座大厝共占地1414.84平方米,總計有房子65間。
兩大厝由下廳、中廳、後廳三部分組成,進大門,下天井,上廳堂,入後廳,
皆以輝綠岩長石板為台階,天井中掘有集水井,地下鋪設排水溝,
兩側置著擺放花卉的石案。
古厝的通風采光主要依賴天井、門窗以及房檐的天窗和空氣閣,
使如此之大的古厝常年清新明亮,即使是累日陰雨亦不迂濁晦暗;
中厝系莊大東堂兄弟莊大勳同期建造的一座兩進五間張大厝,
右邊單護厝。屋後建兩間並列的文武館,武館之前又有寬敞的練武埕。
據《惠安縣誌》載,
莊大勳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中武舉人。
山腰莊氏古民居 由山腰莊氏十五世祖莊大勳、莊大東堂兄弟始建 。
目前為泉州市境內的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