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以「連」姓為主體的大村落,素有「筆桿村」、「文化村」盛譽,
現有大專以上學歷者近千人,其中博士27名,碩士28名,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名,
教授、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等90餘名,單從古民居「仙公厝」大屋先後走出的碩士、
博士就有30多名,可謂書香傳世譽滿門。
在前連古民居大厝中,有一座大厝門前大埕左右各保存著一對旗杆夾。
這座大厝建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因同治年間大厝主人連上進中第五名舉人,
官府賜了一塊「亞魁」匾,在大門前豎旗杆夾,後來這大厝也叫「旗杆厝」,
而這塊「亞魁」匾至今還完好地懸掛在大門上方。
「旗杆厝」,代表了前連人的驕傲和榮譽。
南宋年間,連氏開族,先祖連治丞率子孫從連坂移居到前連。
到了清乾隆年間,他的後裔連春侯公生了四個孩子,這四兄弟子孫昌盛,
稱為四子二十四孫,九十九曾孫。
連氏子孫繼承祖訓,在建民居時,連成一片,
有意識地排列成「丁」字格局,期盼人丁興旺,子孫發達。
該古厝原先總共由16座古民居組成,坐北朝南偏西,毗鄰而建,
最早的阿頭祖厝及田厝等6座建在「丁」字形一橫的筆畫上。
緊接著旗杆厝、舊厝、中厝、阿毛厝、仙公厝、下張厝和阿五亭、阿六亭等8座,
均建造在「丁」字形的豎筆畫上。
最晚建的下過溪厝、頂過溪厝等建造在「丁」字形的鉤筆畫上。
16座古民居毗鄰而建,從清嘉慶至道光年間,
逐漸構成縱橫長達2.5公里的「丁」字形古民居群。
前連村最大的特色,就是這片占地二十幾萬平方米,
保存較完整的清代傳統風貌的古民居群。
據了解,前連古民居保存完整,這與連氏家族的家風傳承有關。
自明朝第一座阿頭祖厝開始,至清末上過溪厝的落成,前後幾百年間,
有一條全族人共同遵守的建築法則,就是不在大厝前蓋新房。
這樣,「丁」字形古民居群才能夠鮮活完整地存在。
連氏家族有一萬多口人,分布在全國各地,
目前大厝都是老人居住。
前連村保存較完好的古建築群,
這些建築正為莆仙紅磚建築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