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區與台灣隔海相望,是莆田的中心城區和經濟、文化中心。

交通基礎設施完善,海陸交通齊全。

自唐朝就開始種植荔枝,故有「荔城」之稱。




這裡人文底蘊深厚,

古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



元妙觀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建,

原稱天慶觀、玄妙觀,清康熙時避諱改為現名。




觀坐北朝南,現存山門和三清殿均為宋代所建,

其旁還有清代建造的東嶽殿、五帝廟、西嶽殿、五顯廟和文昌三代祠等。

目前的莆陽書院應該就是昔日的文昌三代祠………











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前後,鄭露兄弟三人在莆田南山(今鳳凰山)設立湖山書堂,

世稱「開莆來學」,這是莆田最早的學校教育。





 

武德三年(620年),莆田人金鯉首中進士。

唐朝,林披有9個兒子均當過刺史,時稱「一門九刺史」、「九牧林家」。

大曆年間(766779),林披之子林蘊創辦澄渚書堂並開啟莆田私學的先河。

林披次子林藻為莆田立縣後第一位中進士的人。






兩宋文化中心的南移,為莆田科舉鼎盛的形成構築濃厚的文化氣氛。

隨著中原人士的大量南遷,尤其是宋室南渡後,整個中國文化中心南移,

東南沿海地區學術日漸繁榮。







在北方移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出身於官宦之家或書香門第,

這些人的到來無疑備受重用,

自然形成了崇儒重文的社會風尚。







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延續了1300年。

莆田,自梁陳間鄭氏開莆來學以來,文教昌明,俊秀如林,名宦輩出,「科名之盛,甲於閩中」。

根據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有「十大進士之鄉」,

莆田所在地區(興化軍)歷代進士總數2482人,數量位列第8

 



此外,按縣域進士總數算,全國各地進士達千名以上的「進士縣」只有 18 個,

其中考取進士最多的五個縣中即有莆田,

興化府所轄的莆田縣考取的進士達1800多人,居全國之最,

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進士第一縣」。










 

興化莘莘學子,不僅創造了科舉史上的罕見現象,

而且留下了許多廣為流傳的科甲佳話,

諸如「魁亞占雙標」「一科兩狀元」「四異同科,七名聯第」

「父子一榜,昆季同年」「相樞同朝」等等。




 

莆田這方充滿神奇色彩的土地,

因此被譽為「文獻名邦,海濱鄒魯」………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