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詔以莆田、仙遊、永福(今永泰)、福清四縣之

部分屬地置興化縣(治所在今仙遊縣遊洋鎮),並在其地建太平軍。

太平興國五年,改太平軍為興化軍,劃出平海軍(今泉州市)的莆田、仙遊2縣歸興化軍管轄,

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與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邵武軍合稱為八閩

轄地基本上與今莆田市相同。



太平興國八年,軍治遷至莆田縣城。

宋雍熙二年(985),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置福建路,興化軍隸屬福建路。



 

南宋德佑二年(1276),恭帝在臨安(今杭州)降元。

同年五月,益王趙昰在福州登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

景炎二年(1277),興化軍城失而復得,端宗詔改興化軍為興安州,

故莆田市又有興安之稱。

明洪武二年(1369),興化路改稱興化府


 

興化府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祀陳瓚,後經多次修建。

現存大門、儀門、戲台、正殿、後殿等建築,其中儀門、正殿和後殿為明代建築。

儀門建於萬曆十九年(1591年),面闊七間。



正殿是城隍廟的主體建築,建於弘治二年(1489),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

後殿建於天啟四年(1624),原奉祀明代敕封淑德夫人(即陳文龍母親,陳瓚的宗嫂),

故又稱為「夫人媽殿」。





明清兩朝維修和擴建。

時隔600年,興化府城隍廟已成福建省目前保持最完整的古城隍廟之一,

並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前街是一條典型的古街,

因地處古代興化府城隍廟前而得名。





每年的臘月二十五,位於市區梅園路旁的興化府城隍廟人山人海,

現場被溫暖和感動包裹著,許多市民抱著一袋袋米前來捐給廟裡,一些愛心人士

會在此捐米糧、錢財給需要的人。

等到農曆十二月廿七,再由廟裡統一把米和錢分發給困難戶、

外來務工貧困人員、殘疾人、乞丐等。



據了解,這種義舉屬於陳瓚信仰習俗的一部分,已經傳承約600年。

明成化年間,憲宗朱見琛分別封陳文龍、陳瓚為福州府和興化府城隍神。

每逢元宵佳節和二陳誕辰日,民眾都舉行祭祀活動,

成群結隊到廟中擺設貢品,

焚香禮拜,鼓樂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