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歷史上曾是人文薈萃之地。西晉末年,中原戰亂,

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隨著衣冠南渡,大批南下的漢人進入閩地,

莆田亦是閩中一縣,亦也算在八姓入閩之中






 

到了南朝陳光大二年(568),莆田始立縣。

唐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西部設立清源縣(後改名仙遊縣),

莆仙兩縣均屬當時的清源郡(郡治在今泉州)。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又析莆田、仙遊等部分區域設立興化縣,

置太平軍(旋改興化軍),太平興國八年(983),興化軍軍治由游洋遷到莆田,

轄莆田、仙遊、興化三個縣。

莆田逐步成為閩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宋景炎二年(1277),興化軍升為興安州。

元代改稱興化路。明代改為興化府,裁撤興化縣,轄地分別歸併莆仙兩縣。

清代仍為興化府。民國時期,廢府。

19839月,經國務院批准,莆田撤區設市,成為省轄市,

轄城廂、涵江兩區和莆田、仙遊兩縣。

莆田的中心城區自唐朝就開始種植荔枝,故有「荔城」之稱。

人文底蘊深厚,古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美譽。



 

 

莆田古城始建於宋代,素有「九頭十八巷」稱謂的莆田宋城老街區,

夾在鬧市區背後,擁有最中心也最久遠的莆田老城記憶。





 

 

 

巷陌如脈,在現今的荔城區內,基本保留著當年「宋城」的道路格局,

護城河仍可依稀呈現當初「宋城」的遺貌。

 

 

 

現在的宋城歷史文化街區即為當時「宋城」核心所在。

宋城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莆田市中心地段,整體地勢平坦,東南面河流環繞,

西、北面背靠山嶺,水路、陸路交通發達,自古以來就是莆田市的政治、文化、

教育和商業中心。



 

根據《莆田市城市總體規劃(20082030)》,

宋城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區範圍東起井頭巷、倉邊巷,南至文獻路鳳山寺、

西至現荔城區政府辦公樓西側,北至梅園路大宗伯第;

建設控制地帶範圍東起林氏民居,南至莆陽路,西至梅峰寺西側,北至興安路。

 


 

宋城歷史街區較完整地展現莆田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徵,

目前仍較好保存舊城傳統風貌與古街巷格局,

是歷史文化遺存最多、最集中的地區;

 

文化古蹟門類較為齊全,包括革命文物、寺廟樓觀、府邸、商鋪、民居、

能夠完整地反映重要歷史事件和民俗活動……..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