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鎮往昔為洪雅平埔族(Hoamya)、阿里坤支族(Arikun)、

北投社(Tausabata)之領域。

漢人在鎮域具有規模之拓墾,肇始於入清之後。









以洪、李、林、簡四大姓族人為主流。

其開墾之方向,大約自西向東,概溯溪谷而上。

日治初期分草鞋墩區、新庄區、土城區,1938年升格為草屯街,民國34年光復後再改為

草屯鎮沿用至今。









今南投縣草屯鎮地區,自清代開始由洪、林、李、簡四大姓家族移民進行開發。

在洪姓移民中,來自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車田下營之族系,

由今台中、彰化、南投交界之貓羅溪、烏溪沿岸開始拓墾,逐漸擴展家族勢力至

今草屯鎮石川、加老、御史、北勢、新庄、新豐等鄉里,以及彰化縣芬園鄉嘉興、

茄荖等村落。










在這廣闊的家族聚落,他們建立四座分屬各房派之祠堂,

作為祭祖與凝聚家族向心力之中心。

其中洪姓敦樸派家族,除於家族中扮演合作與相互照應之角色外,

亦參與地方公共事務而展現其社會貢獻。









漳州府漳浦縣車田下營洪姓家族,於雍正至嘉慶年間分批遷臺開墾。

在此之前,清政府已鑒於彰化平原墾民繁眾,

雍正元年(1723)八月於虎尾溪以北增設彰化縣。

在雍正年間,相對於彰化平原,草屯地區還是待開墾的地區,

是為漳浦縣車田下營洪姓家族進入本地區開墾之主因。











尤其洪姓家族入墾的草屯地區,位於台中盆地南段的南投平原區,

著貓羅溪與烏溪流貫其中,水源充足;而且由鹿港循河流或經彰化平原

就能進入此地,交通十分便利,

因此漳浦縣車田下營洪姓族人選擇移墾於此,並定居形成聚落。




第二十四世「洪敦樸」之裔孫,第一批在乾隆中期,由二十七世洪育德等人,

來台入墾於萬寶新庄地區(今草屯鎮新庄里);第二批於嘉慶十五年(1810),

再由同為二十七世之洪秉正等人,來台入墾於頂茄荖地區(今草屯鎮加老里)。




至二十九世洪善述時,再率子洪純忠、洪純孝、洪純廉、洪純節(洪鐘英),

由頂茄荖拓墾至田厝仔地區(今草屯鎮加老里)。 












洪育德為草屯洪氏敦樸派下二十七世,

可說是該派來台祖。

洪姓家族之敦樸派,對於草屯地區的開發,

除如前述先入墾於萬寶新庄地區(今草屯鎮新庄里),而後擴展至頂茄荖、

田厝仔地區(今草屯鎮加老里)之外;

道光年間,再由敦樸派二十九世洪關雎及石頭埔媽祖會董事,將原洪姓家族所

興建之「茄荖圳」加以延長為「媽助圳」,再次擴展水稻種植,

促進草屯地區土地開發利用。 





日治時期以後,草屯地區的商業興起,經濟中心因而逐漸轉移至街區。

對比於李姓、林姓家族主導草屯市街之經濟權,洪姓家族所聚居的農業聚落,

經濟影響力相對降低。



不過,洪姓家族以其原有的農業優勢,在農業社會組織方面卻相當活躍。

洪姓敦樸派第三十三世洪火煉,於昭和六年(1931年)與地方人士創立「產業組合」

與「草屯信用販賣部購買利用組合」(今草屯鎮農會前身)。

尤其,因為洪火煉對農業社會組織之熟捻,進而首創臺灣地區農業倉庫業務。

正因其對於農業倉庫業務之貢獻,乃於後世留有「農倉先覺者」之美稱。



而洪火煉在農業社會組織之活躍,

亦促使其次子洪樵榕得以於二次世界戰後(19571963年)

連任兩屆南投縣縣長。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