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在台灣地方史上是個知名的地區。荷蘭治台,稱此為「Madou社」,
乃西拉雅族四大社之一;
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來台驅荷,所製輿圖記示麻豆為番社。
距今二百餘年前,麻豆原為一荒陬濱海地帶,麻荳港則為倒風內海東南方之汊港,
據臺灣府誌記載 :「倒風港分三叉,西南為麻荳港,南茅港尾港,北為鐵線橋港。」
港水流經麻荳社社北迄於社頭的水堀頭,水堀頭即為碼頭所在,舟楫往來商業盛極一時;
其外緣沙洲林立,今海埔池王府府址的海埔里即位此海岸沙地。
嗣後,天然環境的變因,麻荳港航道漸告淤塞,東起水堀頭,經貓求港、后虞朝、
天保寮、下隙仔港、箕杆港(北勢港)、南下加輦邦(今北勢里)、蚊港厝(今大埕里),
西出油車、經埤頭港、大汕腳(今大山里),延伸至海埔、港仔尾等地,港灣浮覆後,
或變成為窪地,或成為港塭,海岸線乃漸次西移,
原本濱海之古麻荳社遂成為內陸地域 ……..
光復後,設麻豆鎮,下轄二十九里,即穀興里、保安里、東角里、晉江里、巷口里、
中興里、興農里、新建里、油車里、北勢里、大埕里、小埤里、埤頭里、大山里、海埔里、
莊禮里、港尾里、麻口里、南勢里、龍泉里、總榮里、寮 ? 里、安業里、安東里、安西里、
安正里、謝安里、中民里、磚井里。
2000年12月配合縣市合併,「麻豆鎮」改為「麻豆區」。
麻豆區謝厝寮 (目前為謝安里 ),成庄於清康熙中葉,
姓謝人家達九成九以上……..
據謝氏族譜記載,是時渡臺始祖謝記涼、謝鋐謵等七人,自福建省泉州府遷移本庄,
結草為寮,蓽路藍褸,披荊斬棘,墾荒耕農被嚐苦難後,涵養教化子孫蕃衍,分為七角頭並迎請靈相公,
即謝安(安王)奉祀朝拜,在本庄為開基祖佛,庇佑庄民,庄運昌隆。
謝公諱安自安石,生於東晉元帝三年至孝武帝太元八年為相,
淝水之戰、子琰、六弟石、侄玄為將帥大破前秦符堅,與赤壁其名,壻定東晉江山,
豐功偉績,德厚流芳,古今禒揚後裔垂念追隨聖賢,奉祀於廟,永懷其德 。
當初由謝文治捐獻土地,即目前之廟地,建造草寮安座神位,香火鼎盛,並為管理人,
迨至道光年間,庄民協同改建磚造,稱之公厝。
明治三十四年 (1901) 成立轎班,四班每班二十人以奉神轎,
至大正三年(1914) 菊月謝文盛,發貣修繕乙次,至光復,公厝腐蝕至甚,為難修復,
當時兩位里長謝連續、謝水波熱心倡導,鳩資二萬餘元,重建於民國四十四年,
菊月擇日興工,却年底竣工,名為紀安宮。
該宮並恭奉觀音佛祖,二位福亱(雷萬春、南齊雲)二位聖亱(張巡、許遠)、
池府千歲、中壇元師、太保元師、太祖元師,
至民國74年,由於風雨侵蝕,年久失修,損害嚴重,乃眾議重建。
由管理人謝安里長謝時雄、中民里謝東召集各角頭付表成立重建委員會,
產生重建委員等七十一人,經多方奔走庄民却心協力,共同鳩資;
民國七十五年重建之安王府仍稱為紀安宮。
謝家古厝位於紀安宮旁,
正身為傳統的三合院,門樓則採巴洛克風格的樣式,山牆上豎有一個謝字。
正廳員光斗拱之雕刻處非常精緻,室內的彩繪亦保存完好。
此宅無疑就是整個聚落內
最華美的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