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是古笨港的一部份,原為洪雅族居地,明天啟元年(1621)顏思齊、鄭芝龍率眾登陸笨港,引三千移民入墾。
之後鄭芝龍招閩籍墾戶拓墾,陳衷紀、許友儀、林天生等漳泉墾首跟進,
陳立勳建立了笨港街,在清雍正之前港市盛極一時。
早年笨港港道迂迴,易於迴避官兵,成為先民入墾臺灣渡口之一。
康熙三十三年(1694)樹璧和尚自湄洲,奉請媽祖赴臺傳香,笨港始建「笨港天妃廟」,即今「北港朝天宮」。
不久靈氣遠播,至道光年即有詩人讚稱「北港靈祠冠闔臺」。
商業上,笨港因依畔笨港溪而興起,康熙年諸羅縣志即記稱:「笨港街、臺屬街市,此為最大」,
乾隆年府志更記稱:「笨港街、俗稱小臺灣。」
除此之外也有「一府二笨」之說。
清治時期,民變不斷,多次波及「笨港」因林爽文事變而建「旌義亭」。
同治年戴萬生之變殉難人士亦合祀於「旌義亭」,並改稱「義民廟」。
北港溪一如臺灣其他溪河,非潦即旱;加上河道日益淤淺,離海愈遠,至日治時期,海關撤站始喪失貿易功能。
但仍為農產品集散中心,日治時期糖廠的設立對北港近百年來的經濟亦帶來不少助益,
北港媽祖信仰經過三百年來的廣泛流傳,使北港成為遠近馳名的小鎮。
行政區劃方面,日治時期,北港鎮範圍原屬斗六廳(後嘉義廳)的大槺榔東頂堡,
1920年成立北港街,屬北港郡,定型現今的北港鎮範圍。
戰後該街改制為臺南縣北港區北港鎮,1950年因臺南縣分拆,被劃入雲林縣,
由於當時雲林縣縣治設於斗六鎮,引發北港地區住民要求併入緊鄰的嘉義縣,
但最後並沒有成功……..
北港是台灣最早發展的鄉鎮之一,在農業時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加上朝天宮的媽祖信仰,使得北港鎮在全台成為遠近馳名的港鎮,甚為著名的美食小鎮。
然而,現今的北港鎮仍是整個雲林海線的商業中心,
元長、四湖、口湖、水林甚至是鄰近的嘉義縣新港、六腳也都以北港作為城鎮中心,
加上朝天宮媽祖信仰使得每年香期帶來大量的進香人潮,老街、水道頭園區、北港女兒橋、北港糖廠等
觀光資源加上物美價廉的美食小吃也帶來新的觀光商機。
「北港老街」即北港鎮朝天宮前方的一條老街道「中山路」。
這條街( 中山路 )從清代以來,即是雲嘉笨港當 地的生活重鎮,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
也是北港地區的發展中心;
這裡的建築大多為古老的店屋( 店舖住家 )型式,有許多老字號古早味的餅舖、雜貨店、
蔘藥行、診所和小吃店等,由於連結北港極富盛名、香火鼎盛的朝天宮,
廟中所供奉的媽祖亦是在地人的信仰中心,因此也整個帶動了廟宇週邊熱鬧滾滾的
宗教經濟和蓬勃的街市發展。
朝天宮旁圍牆柱上的寄附名單可以看出改築時全省各地仕紳的贊助,
辰野式的洋樓附屬建築,也為傳統的朝天宮添上一筆時代的印記。
老街上的傳統藥鋪保安堂,轉身一變成為時髦的咖啡茶館。
知名的小吃一樣滿足遠道而來的遊客……
透過住宿一晚,得以夜訪北港…….
距此之前,已恍隔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