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24年(1685) ,土庫原為洪雅族猴悶社舊地,
清政府將此劃入臺灣府諸羅縣。
康熙56年(1717) 的文獻記載今奮起里境內已經有人築有一池塘畚箕湖陂。
雍正1年改隸彰化縣。次年福建人薄昇燦開拓馬公厝聚落(今馬光地區)。
雍正12年(1734) ,現土庫、虎尾一帶歸大坵田堡,屬諸羅縣。
乾隆24年(1759) ,閩人郭林二姓,到現今土庫之處開墾農地,定名黃吉崙庄,
後逐漸改稱土庫(現土庫鎮土庫聚落四里)。
1762年,屬諸羅縣之土庫一帶,大邱田堡分設大邱田東、西堡。
清光緒13年(1887) ,台灣建省,布嶼堡、大邱田東、西堡改隸新設之雲林縣。
明治30年,兩堡改隸新設立之嘉義縣土庫辦務署。
大正9年(1920) ,推行《台灣州制》、《台灣街庄制》,廢除布嶼堡及大邱田堡等舊堡里區劃,
原屬大邱田堡之土庫一帶,與原屬布嶼堡之馬光、新庄、埔姜崙(現屬褒忠鄉)一帶,
合併新設土庫庄,隸屬台南州虎尾郡。
昭和17年,升格為土庫街。
光復後,改制為土庫鎮。
民國35年,將西部埔姜崙地區分設為褒忠鄉。
1950年成為雲林縣土庫鎮,至今。
土庫昔日為鹿港通往北港、新港、民雄、嘉義、台南必經要衝,
沿路兩旁高聳,中央低窪,道路十分狹隘,乾燥季節時塵土飛揚,每逢下雨天泥濘沒脛,
人馬車輛行經『黃吉崙莊』雙腳深陷泥沼,牛車輪帶動污泥黃土,會把旅客沾得滿衣褲腳,
有如穿著塗褲,於是取其諧音順理成章以『塗褲莊』為地名。
「土庫」一名由來有分歧意見,
多數學者則認為是洪雅族族語詞彙的漢語音譯。
溪邊里位於土庫鎮東南邊,明治四十二年(1909)隸數嘉義廳土庫支廳大坵田堡過港庄,
大正九年(1920)改隸虎尾郡土庫街過港大字。
光復後編為溪邊里,轄區有下庄、溪埔寮、竹腳寮等區域。
下庄仔地名位於土庫鎮市街的南邊而得名。
下庄陳氏在土庫地區的開發上可說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史料記載 :
咸豐三年 (1853),賴棕犯嘉義;五月初六日,大崙腳庄曾雞角聚眾應之,
大坵田堡內大恐。里人陳適均集鄉勇自固,境賴以安。
咸豐十一年(1861)冬,彰化縣捒東堡四張犁莊漳人戴潮春(萬生)結天地會作亂,
同治元年(1862)春三月十七日,淡水同知秋曰覲率師討賊,兵敗於東大墩,死亡。
戴潮春攻彰化,二十日,城陷,各官被拘……
四月,新南港漳人嚴辦,亦引大股賊應之……
九月,嚴辦率部攻土庫,陳澄清詐降:乘夜,攻敗之。
雲林縣采訪冊記載 : 順天宮在縣西二十二里塗庫街。
廟宇四進,前殿塑聖母神像,後殿祀觀音菩薩神像。道光甲午年,里人吳克己、陳必湖捐建;
置本街番薯糧稅、米斗稅兩款,以供香火。
咸豐二年,廟貌破損;職員陳澄清重修,增建廊十間。
同治十二年,陳適均倡捐,添建右廊十間。
其中陳必湖、陳澄清是兄弟,
兩人在土庫地方史上同樣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位於聚落南的陳家古厝,尚保有門樓。
據屋主提及先人曾名列史冊云爾,
想必即與前述二人有所淵源。
陳義順,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因不滿日本人在台統治,
因此赴上海參加抗日運動,和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頗有淵源。
因此後來為了紀念他的成仁,而在土庫立碑紀念他,
陳義順也是土庫下庄人。
曾任第一、三任鎮長的陳乾三也同樣出身於土庫下庄,
可見此地風水之盛。。
此間之古厝保存完善,精彩無比,
是地方上的文化重要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