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鹽地區還未開發之前是一片滿目荒野的草原地,為巴布薩平埔族居住地區,
約在三百多年前,先民由福建泉州來到本鄉拓墾,只見當時地面被耐鹽分植物「蒲鹽菁」所覆蓋,
冬天時寒冷且乾燥,鹽分隨著水分上升至地面,呈現遍野白茫茫的獨特景象,
因此將地名取為「埔鹽」。
另一種說法是說清初漢人渡海來到這裡時,大片土地尚很荒蕪,
據老一輩傳下來的說法,埔鹽原早是大片草埔地,因含鹽分比較多,
故而有「埔鹽」此一地名的由來。
昔日的浸水庄包括現在的新水、太平二村。
「浸水庄」可說是西埔鹽的核心,北接西湖村、東鄰南新村,西邊是太平村,
南邊是三省村,地處來自「水尾」一條短河的末端,每年五月至九月間,是多雨季節,
大雨一至,急流奔放,由於排水不良,即氾濫成災,全村浸泡在水中,
積水常三、五天不退,「浸水村」之名不脛而走,
光復後由於原名不雅,因此改名為新水村。
浸水庄的轄區還包括「湖仔內」與「施厝寮」兩聚落。
「湖仔內」位在「浸水庄」東北方,因被「和興圳」半圓形圍繞而得名;
而「施厝寮」位在「浸水庄」西南方,因當年施姓墾民在此塔寮
開墾而發展成村莊而得名…….
太平村包括倒車員、朴鼎金、山寮、竹圍仔。
太平村取名,乃因二戰期間美國飛機空襲,炸彈卡在屋樑未爆炸,
大戰結束天下太平,光復後乃以太平為村名。
斗車員有的寫倒車灣或倒車員。
由於牛車經常到此遇溪流暴漲,無法通過溪床上車路,必須在此倒車回轉,
繞更遠的路而行,使地面留下圓孤形車輪痕跡,
因而聚落有倒車員之名。
另有一說說是此地為台灣初期第 二大城鹿港往來第四大城北斗陸路必經路線,
往來之牛車因承載物眾多,所以將自己的牛隻帶回,物品不取下、整牛車物品換主,
以車斗換車斗 ,在此圓滿交易完成 , 此即為斗車員地名之由來。
此間所提及的施家古厝位於太平村,
核對舊聚落名,
此處應即是斗車員。
該社區為台灣初期重要聚集村庄開發甚早,所以古厝群眾多,
每座古厝皆有其開發年代的代表性,
其式樣仍有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