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湳洞約在九份溪出海口兩岸,日治初期十三層選礦場設置後,陸續有居民遷入,
約為現今濂新里和濂洞裡的範圍。
水湳洞地名來自選礦場廣場巨岩旁之海蝕洞,洞旁溪流自山上流出,
造成早期於洞旁形成「湳仔地」,故被稱為水湳洞。
水湳洞臨近大海,為東北角的河谷地形,
每年東北季風直接灌入,風雨綿延十分強勁…….
近年觀光局推動包含水湳洞、金瓜石與九份三個地區的「競爭型國際觀光魅力據點示範計畫」,
並取三個地方地名的第一個字,以「水金九」的台語諧音,有「美真久」的意思,打造出
「水金九」的觀光品牌,
於是一向被遊客忽視及冷落的水湳洞,
如今也與金瓜石、九份並列,而獲得政府挹注觀光資源。
水湳洞聚落發展和金銅礦有密切關係,明治39年(1906) 選礦場興建後而逐漸發展。
明治38年(1905)4月,金瓜石礦山採礦主任安間留五郎發現硫砷銅礦,8月開鑿平巷發現
大量含金硫砷銅礦,以礦主田中長兵衛及礦長小松仁三郎,命名為長仁礦床。
之後拓展為第二長仁、第三長仁、松、竹、梅等礦床,
同年水湳洞建立乾式製鍊廠,專為處理含金硫砷銅礦。
至明治40年(1907),金瓜石礦山首次產出銅礦47公噸,
漸漸成為世界知名銅山。
當時的礦場為了員工的居住,於九份溪對面的山坡地,陸續興建供日本員工居住的房舍,
房舍分四戶一列和六戶一列兩種,四戶一列予監工級員工,配個別廁所及洗澡間,
六戶一列為一般員工居住,有個別廁所,但是洗澡間共用,
漢人礦工則自行在附近銅礦仔、磺窟仔蓋工寮。
在本山六坑及永久煤礦開採,及下方濱海的禮樂鍊銅場設廠後,
使得水湳洞聚落更加活絡…….
但隨著礦業的沒落,臺金公司關廠,居民陸續搬走,
留在社區的大多是年老一輩居多。
站在步道入口的水泥橋上,就可以看見宛如黃金河的九份溪從腳下流過,
整條溪谷呈現黃褐色的景象, 這是因為金瓜石礦山富含黃鐵礦,滲入地下水,產生化學作用,
而使溪流變色,溪水流向大海,也造成出海口形成陰陽海的奇景。
在聚落觀景平台上一眼就能看到十三層遺址,
黃金瀑布也近在咫尺。
如今從水湳洞停車場建造了一條濂洞里步道通往水湳洞聚落,
社區裡興建了旅遊服務中心, 舊式的中山堂改造為展演藝廊,聚落也增設遊憩景點
如多功能展演平台及眺望點, 並整修社區內的石階步道,以供遊客前來水湳洞領略
這個猶如小九份的礦村聚落。
民宿業者也看好這裡的山海美景,在這裡開起了民宿。
Ample Villa 更是佔盡了重要據點…….
在這片山城聚落中,矗立著一棟素白的建築,與周圍的紅磚屋形成強烈對比,
建築外觀點綴著造型獨特的藝術品,若不是看到牆上寫著「Ample Villa」,相信不少人
會誤認這是咖啡廳或是美術館。
( PS : 此玻璃屋已遭拆除 )
建築依著山勢而建,背山面海能把山景與海景一覽無遺,
品味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偉大,在還沒走進民宿之前,
身心靈早已經被這片美景所折服。
民宿主人規畫之初曾考慮過水湳洞和九份,因為喜歡海景,又很怕喧鬧的環境,
比較之後決定落腳在清靜的水湳洞,希望來這裡的客人能好好放鬆休息,
看看海看看山,拋開心中的煩惱。
外觀帶有濃濃的地中海風,
在水湳洞聚落建築當中,
可說是獨樹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