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古厝以官式大厝為主,故又名皇宮起。在不少地區,又名紅磚厝。
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是中國古民居的典型。
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後厝,坐北朝南,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
紅磚白石牆體,硬山式屋頂和雙翹燕尾脊。
閩南民居從建築形式的角度說,並沒有一種極張揚的、類型化的形式,
但它在磚石牆的裝飾及美化上卻有著較為特殊的表現。
我們在認定建築的要素時,
主要是從四個方面來談,即空間性、實用性、物質性和審美性。
從審美的角度看,閩南的紅磚牆反映著其地域的風格特徵,形成了所謂的閩南風格。
這種風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雖然我們現在已無法追溯其產生的淵源,
但是從整個中國建築史了解所知,閩南民居特別是磚石混砌和牆面的裝飾及色彩紋樣
在中國建築史上有它獨特之處,
因而有學者認為這個區域的民居是屬于紅磚文化區。
光廳暗屋為閩南古厝的布局特點。
中間廳堂寬敞明亮,為奉祀祖先、神明及會客的場所。
廳堂後壁多用可開啓折合的大扇木門隔成,平時閉合與後軒分開。
後軒可布置成小書齋,遇有貴客要事,也可延入後軒密談。
有事時,可把大扇木門開啟,把廳堂與後軒合並為一,增大活動空間。
廳堂兩側為東西大房,是主要居室。
大房房門懸布簾,以屋頂小窗取光,室內較暗。
大房前有檁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後有後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隨身用物、箱籠的儲藏間。
這種一明兩暗的三開間結構,是閩南古厝最基本的構成單位。
五開間即三開間左右再擴展一間而成。
古厝就是一明兩暗布局基礎上,
由數個單體建築及外部空間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築。
閩南民居牆的構造和裝飾的最大特點是牆石混砌,即出磚入石,
它就是磚與石兩種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種裝飾美感在于石的表面與磚的表面產生質地的對比,
石塊作為面、點,而磚縫作為線,這之間產生點、線、面的組合,那麽這種點、線、面組合,
某種程度上產生一種整體面積上的韻律。
白色花崗岩與紅色清水磚在色彩形成既和諧又對比的效果,對比存在于明度上,
和諧卻體現在它的白石並不是純白的,而是帶點灰色的白,
白灰色作為面的本身能起一種緩沖的作用,在對比中表達和諧,在和諧中表達沖突,
這種矛盾的解決也是磚石牆的特點之一;
就色彩而言,紅磚白石形成紅白相間的牆面視覺效果,
而且這種凹凸是建立在光線的基礎上並形成一種微妙的韻律感。
蔡氏古民居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所興建,建築多爲穿鬥式結構,硬山或卷棚屋頂。
其主體建築爲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爲卷棚式廂屋;
單體建築多爲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前後坐之間鋪寬石埕,山牆之間設有防火牆通道;
建築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種題詞。
古宅中,精美的木雕、泥雕、磚雕、石雕等雕飾工藝,
充分體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
被譽爲……….
閩南建築的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