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屋」這個地名,與范姜古厝有很淵厚的關係。
這件取名故事該從清朝早期說起。
清初,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崙嶺鄉,有位寡婦雷氏,因夫婿范集景早逝,無力撫斧孤子范文質,只好再嫁姜同英。
范文質在姜家長大,深感繼父撫養之恩,成家後,擬將自己的五個兒子冠以姜姓,
但不知三個姓姜,二個姓范好;還是二個姓姜,三個姓范好?
最後乾脆五子全部冠上范姜複姓,在百家姓外自創一姓。
二百六十多年前,即乾隆初年(1736),范姜家的老二殿高隻身來台,
從淡水上岸後,發現台灣北部的良地都已被漳、泉移民所據,
只有桃園這塊石礫荒地,乏人問津。憑著客家人向來不怕吃苦的個性,回家帶出三個弟弟殿發、殿章、殿爵,
共同前往桃園沖積扇披荊斬棘。
乾隆十六年(1752),留在家中奉養雙親的老大殿榮,在父母相繼過世後,也渡海到台灣,
從此兄弟五人便手胼足胝開墾家園。
當時,范姜兄弟向官方請發墾地的範圍,是東至營盤腳(楊梅鎮)、西至石牌嶺、南至社子溪、
北至大堀坑(觀音鄉),亦即新屋鄉一帶。
殿榮分受甲頭厝地方,殿高分受上庄子地方,殿發分受新屋東勢地方,殿章分受新屋北勢地方,殿爵分后湖塘地方。
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范姜一族不但使荒野變田園,而且吸引了拓荒者遷入此地。
咸豐五年(1855),范姜一族選擇良地建築祖堂,從廣東省老家請來祖靈奉祀。
由於祖堂規模宏大,鄉人指其為「起新厝」,因此「新屋」便成為當地的地名,流傳至今………
乾隆初年,范姜殿發兄弟五人由廣東海豐縣來台,住東勢甲頭厝並建有房屋,
以姜勝本為號向官方申請墾地,該時社子為番社,某日夜間番人出草,家族三十四人慘遭殺害,
因而認為此地危險不宜久居,乃移居至現新屋地,建築房屋,故名之。
北勢則是指姜勝本在甲頭厝居住時,北方有一村落故名之。
在此間有一古厝門額寫著陶渭流芳,正是范姜勝章派下所有之古厝;
聚落內有其他雜姓住民、或有六桂堂,或有金鑑堂…….
張家古厝金鑑堂是座規模完整的三合院,
左右各有兩護龍。
古厝旁一株波蘿蜜樹,結實累累……….
該區的開發史,據縣誌記載,應追溯康熙40年(1701),由化番衛阿貴首先開墾。
至康熙58年有泉州人連蔡盛等至此開墾,並與附近番社交易,日漸形成熱鬧街道。日後廣東陸豐人徐立鵬、徐理壽、徐錦宗、黃君泰、
黃海元、張阿春等人,在開墾竹北二堡時,新屋區即屬此轄區。
金鑑堂,該堂號是取自張家祖先張九齡典故。
唐玄宗生日時,群臣皆獻珍寶,獨張九齡把歷朝興衰寫成文章作為玄宗殷鑑,
玄宗甚為讚賞,稱為「千秋金鑑錄」。
張氏後代新居落成,為了紀念先人德業,留示後代子孫,
所以以「金鑑堂」為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