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鬧的關廟市區中心出發,沿著省道台19甲線(關新路)往北行去,可以先感受到略微下陷的地勢,
經過許縣溪河道,再往北行經過南二高關廟交流道後,就來到了關廟區下湖里。
說到下湖里的歷史發展,最早可溯及漢人來台以前的西拉雅族新港社群生活地域,
大約在明鄭時期,就已經有漢人入墾,當時屬「承天府萬年縣保大里」範圍內。
清領時期本里改屬「福建省台灣府台灣縣保大東里」,一直到清代中葉以後,
根據清同治13年(1874)的《臺灣府輿圖纂要》記載,這裡已有「下山仔腳」、「下湖莊」、「湖仔內」三個聚落,
其中下湖莊以陳姓和吳姓居民為主,現多居住在下山仔腳。
日大正9年(1920),本村屬台南州新豐郡關廟庄下湖大字,下轄山子腳與下湖兩個聚落。
戰後本來要命名為山腳村,但是因為與新化區山腳里同名,遂捨之,
從關廟區戶政事務所各村人口資料中,民國37年(1948)前都還是以山腳村為名,
為了與新化區山腳里有更清楚的區別,加上里內東南邊有茄苳湖,所以後來採用下湖作為村名。
據日人調查,明治29年(1896)下湖庄與下山仔腳庄共有90戶374人,
在日治時期的關廟地區,已是中等級聚落規模。
民國34年(1945)二戰結束,本里於翌年劃為「台南縣新豐區關廟鄉山腳村」,
民國37年(1948)更名為「台南縣新豐區關廟鄉下湖村」,民國39年(1950)廢區改為「台南縣關廟鄉下湖村」,
於此大致底定範圍。
下湖陳宅的規模為正身五間起,室仔三仔起 建造年代約民國20~43年間。
堂號為「延陵」,28號為分房後新建,當時大木師傳為新化「武司」,牆体泥水匠為埤仔頭「雀仔司」。
正身為出屐起,屋脊不作脊堵,側面山牆設磚砌櫺條氣窗,窗上以尺磚出挑成雨庇。
室仔磚砌窗戶以上為土埆壁,再以石灰粉刷並有書卷堵白描花鳥,室仔山牆鳥踏以上以染磚色粉刷仿斗子砌,
再以靛青色繪斜紋。
27號為出屐起,牆體為荷蘭式清水磚砌,窗額白灰堵施彩繪,屋脊曲度平緩,
中港間脊堵堵作花鳥瓷片剪黏,側面山牆鵝頭作水型,墜飾也作鳳凰花籃瓷片剪黏,作工細緻。
28號正身為出步起,步口柱為八角柱洗石子面,柱頂置八角木柱,步通下員光施淺雕及彩繪,
壽樑下置一對捲草插角。
出屐材屐頭雕螭虎頭,正拱施「象吐靈芝」淺雕彩繪,簷口桁木下亦置一對捲草插角。
舊新豐區早年即有各庄陳姓宗親同組「聖王會」,共奉歸仁大學潁川家廟南院敦脩堂唐忠順王為「老聖祖」,
一般稱為陳聖祖,於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由上年度得筊庄頭負責酬宴「祖佛酒」,宴後再擲筊擇新爐主,
得筊庄頭再於隔月擇日前往迎回供奉一年。
會員是由鄰近陳姓宗親「庄頭」所組成,分布在舊新豐區,
最廣時有四十六庄頭,是一龐大且歷史久遠的老神明會組織……..
下湖的陳家古厝就位於省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