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昔稱「打貓」,係舊時洪雅(Hoanya)平埔族隻打貓社,為當時洪雅族之中樞。
打貓之地名,據日治時期從事山地語研究二十餘載,著名山地語權威,日人安倍明義著「台灣地名研究」稱:
「打貓為平埔番Taneaw 社所在地,打貓係取其台語近音譯字」。
又有一說說是 :
民雄鄉過去為洪雅族平埔族之「打猫社」(Dovaha,担貍社)所在,為當時洪雅族之中樞。
閩南人以台語音譯Dovaha為「打猫」(tá-bâ,果子狸之意,台語為bâ )。
後猫字與貓字混同,漸漸改發為「打貓」(tánn-niau)。
本地在明鄭時代,己為鄭式開屯招佃所墾。
鄭成功率兵復台施屯田制,設營駐兵,就所駐之地,自耕自給,農隙教以武藝,寓兵于農,是為「營盤」。
據「嘉義縣開拓史」之記載「本鄉雙援莊為當時之營盤地」。
證諸中樂村市場後,原屠宰場附近,昔稱營盤後,又福興村南邊許厝仔附近昔稱營盤崎,
計本鄉當時確認設有營盤,屯田招佃墾殖之地,
惟嗣據「郡志」載:「自施琅帥師征台,鄭克塽降清,官民先後離去,不數年沃土荒穢,番族分布。
清入台初置縣時,打貓等地皆滿目榛狉,番族蟠踞,耕獵捕魚。」
清時,漢人逐年大量入居開拓,本地尚有多數平埔族結社,與打貓街並立。
在康熙年間撰「諸羅縣志」中已有打貓莊、打貓街、即打貓社之記載,可見本鄉街肆早已形成,開發頗早。
根據諸羅縣志記載:康熙年間,已開有打貓山腳大陂、打貓莊北虎尾寮陂等水利措施,並建官設倉廠四十三間,
以藏粟用之于平糶。為免轉運之艱,且便於兵米之支給而不致有庚癸之呼,凡諸羅以北,半線(今之彰化)以南之微粟,
皆應輸納打貓之倉廠。
可證本鄉開發之既早,且舊時地位之重要。
寮頂村附近有多座清代古墓,因墓相鄰,當地民眾稱為「三連墓」,
農路對面有2座清代古墓,淹沒在荒煙蔓草之中……
其中一座為修職郎 許宗衡墓
查諸附近的氏族,民雄的東湖村為許姓人口群居的聚落。
東勢湖是由舊時的橋頭、湖仔溝、過溝、大厝底、湖尾合併而成。本村許姓占絕對多數。
目前村內就有三處許姓公廳、除了紀念祖先外,也都供奉各自的神明。
每年於各房頭主祀神明的例祭日,由各房頭的信眾公攤「吃公」。
這種習俗,不僅發揮了慎終追遠的傳統精神,也具有重整族人凝聚力的正面意義。
( 道光丁酉蒲月 敕授顯考 修職郎邑增生 諡 宗衡許府君 )
按 : 修職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改登仕郎置,為文官第三十六階。
金、元無此官名。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職郎;從八品初授邊功佐郎,從八品授修職佐郎。
嘉義管內採訪冊有紀載 : 打猫街有許世雄者,曾出仕廣東順德知縣一職;
不知此墓與該家族有否關連 ?
(乾隆己酉 顯祖妣 勤? 劉媽許氏墓 )
另一座為乾隆古墓…….
加上村裏公墓區內數座的劉姓古墳,可確認當地即以劉姓為主;
疊溪村舊稱(三目溪)因位於三疊溪畔而得名,村內包含括三疊溪及下員林兩個聚落
早期僅有十六塊厝,分上、下庄,多數為廣東省饒平縣遷移來此,以劉姓為大姓,
民雄鄉虎尾寮、、崙仔頂及本鄉坪頂村、妙崙村之劉姓多由三疊溪分出。
劉姓雖有多座古墓,卻較為平常…….
在許宗衡墓不遠處還有一個恭人墓
在許宗衡墓不遠處還有一個恭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