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政府決定興建一座大功率廣播電台對抗中央廣播電台的強大功率,選擇於民雄地區建設,
由當時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鈴置良一擔任設計師。
1938年動工。1940年完工,稱為台灣放送協會台北放送局民雄放送所。
日治時期歷史建築內容包括了今文物館(舊機房)、1422發射機房(早期發電機房)、蓄水池、舊濾水池、幫浦池、
舊拉線墩部份,皆為歷史建築,其當時的水道系統已有適度的完整規劃。
機房部分的建築的形式屬鋼筋混凝土,面磚多採用淺土色,
因當時日本關東地震後,日本人對加強磚造已不具太大的信心,此時歐洲正蓬勃著R.C.現代建築折衷派,
適逢現代西方建築風潮流行,容易接受新建築概念的日本,則以臺灣公共建築為率先模仿的基地。
當時部分建築也邁入所謂日本民族主義的浪漫路線,這類作品其外觀多較平坦,
許多線腳裝飾也都被簡化許多,洗石子及斬石子仍然是當時很受歡迎的建築材料。
那樣的面磚建材也有所謂的國防色……..
位在機房南側有一些日式和風木造宿舍,由當時放送所的工程人員進駐,
日式宿舍因其木構造的天生弱點,在經過九二一大地震及一○二二大地震的侵害後,遭受許多毀損。
其中,二層樓的「日式招待所」和「廣播文物館」,同時在2001 年由嘉義縣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
並分別成為嘉義縣歷史建築十景,及全國歷史建築百景。
2002年受文建會肯定,獲得「閒置空間再利用」先期規劃費,負責規劃的東海大學鍾溫凊教授
將「廣播文化園區閒置空間再利用」先期規劃完成,讓「廣播文化園區」的催生向前跨出一大步。
2005年三月在文建會「九二一歷史建築震災」修復費用的補助下,展開修復工程,
也在兩三年前才整修完工,使廣播文化園區儼然成形……..
現今民雄分台保存宿舍分為高等官官舍、判任官甲種二戶建官舍、判任官乙種二戶建官舍及判任官丙種二戶建官舍等。
群聚之聚落比起單棟建築再保存上更具意義及困難度,也因為他保留了當時的環境與氛圍。
而這種特有的環境與芬圍,配合中央廣播電台民雄分台環境與中央廣播電台民雄分台日式招待所等建築,
形成一種重要之歷史文化保存區,完整的呈現了台灣日治時期產業建築之特色。
可惜搭配的行程活動不多,加上地處於民雄郊外,
似乎尚未能形成旅遊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