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初期,清廷提拔張達京為「岸裡」、「阿里史」、「舊社」、「烏牛欄」等四社的「總通事」,
負責辦理漢人與平埔族人之間的溝通聯絡,也曾參加多次的討伐建功,後來向清廷申請開拓荒地,便招其 兄長
張達朝、張達標及鄉黨來台,以「頭家厝」為開墾中心地,並居住於此,開始開發荒地,
包括頭家厝等十五處荒地,經過一段長而艱辛的時間,終於將荒地更成良田,面積達數千甲之多。
開墾開墾潭子鄉區域的主持者就是張達朝,他的開墾中心地,就設在「頭家厝」,
地方居民稱張氏為頭家—意指主持開圳墾地的僱主;「頭家厝」即為頭家所居住的房子,
久之「頭家厝」遂成為地名流傳至今。
與社番訂立合同,以割地換水方式取得土地權,更邀同漢人出資開鑿葫蘆墩圳,從樸仔籬口(即今石岡水壩西南處)
築埤引進大甲溪溪水,圳長四十餘里,凡千餘甲盡蒙其利,不但荒埔變為良田,而且稻米亦豐收,
葫蘆墩米因而聞名海內外。
如此數十年下來,張達京成了中台灣的首富,他所組織張振萬墾號「六館業戶」並邀集該區域的有錢人一同
投資土地開墾事業,以張達京為首,秦登鑑、姚德心、廖朝孔、江又金、陳周文等六人,遍及大台中地區,
包含臺中市市區、豐原、神岡、大雅、潭子等處。
甚至西達海線的清水,南邊直到彰化市、芬園,都有他名下的土地。
民國35年(1946) 光復初期,將日治時期行政區域四塊厝、田心仔與馬崗厝合併並稱之三和村,
又於民國87年(1998) 2月1日,因人口成長,又從原來三和村再析出三個村(二和、三和、四德),
就地理位置和人文而言,有其不可分割之情愫,當地人以大三和稱之。
馬崗厝曾有一條橫街,店鋪林立,商務盛極一時。境內今多廖、張二姓居民,
四塊厝庄地名的由來,據說在永興祠﹝學府路和神林南路交叉口﹞前有四座三合院,分別在一張田、保正內、
高圳內故得名「四塊厝」。如今只剩下一張甜的「達道堂」至今唯一存在的古厝,
達道堂也是屬於姓張,
達道堂為大雅地區張姓大家族之一的十三房後裔 (下七房的第三房),
第十六代祖德富公所建造,其派下有五大房其子孫現亦多居於此鄰近地區。
歲進士張義存墓印象中即位於此區的農田之間,
墓碑上記載的是: 顯祖考 諱義存 恩授清貴歲進士 張公之墓
燈號的靖邑,即漳州南靖縣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