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949.JPG - 大雅  張媽楊孺人墓

康熙末年,廣東大埔縣人張達京來台。雍正元年(1723)張達京(字振萬),以「張振萬」墾號,獨資與

岸裡社以「割地換水」方式訂立墾約,開鑿水圳,稱「下埤」「又稱葫蘆墩圳」,自樸仔籬築埤引進大甲溪水,

灌溉今神岡區、大雅區上、下橫山、上、下員林、各一部份土地,面積約一九餘甲,其將水分作為十份,留二份

歸「番」灌溉,並年納粟 200石,以向平埔族人承墾;

DSC04938.JPG - 大雅  張媽楊孺人墓DSC04950.JPG - 大雅  張媽楊孺人墓

 

另於雍正十一年(1733)張振萬又邀同漢人秦登鑑、姚德金、廖朝孔、江又金、陳周文等組成「六館業戶」,

共同出資從樸仔籬口築「上埤」(即霧栜(拺)圳)引進大甲溪水,約定將公圳汴內之水作為十四份,每館配水二份,

留額二份歸番社灌溉,並年納粟 600石。

DSC04939.JPG - 大雅  張媽楊孺人墓DSC04941.JPG - 大雅  張媽楊孺人墓

雍正年間,岸裡社通事張達京與土官潘墩仔協力著手規劃大規模開發番社以外之荒地,組成「六館業戶」,

招來鄉人至此墾闢,其後與兄弟張達朝、張達標以「頭家厝」為中心,漸次增擴其地。

 

DSC04946.JPG - 大雅  張媽楊孺人墓

 

乾隆年間,由於水利興修,埤圳陸續完成,隨之大批移民湧至,除客籍墾戶入墾,更有來自漳州府轄所屬

三縣籍張姓墾戶,從事大規模開發,漢人移民社會急速形成而建立埧仔庄附近十個村落,直到日治時期明治34年(1902)

台灣總督府頒布「公共埤圳規則」,台中地區的上埤(?霧栜(拺)圳)、下埤(葫蘆墩圳)、下溪洲圳(1823年,

由陳天來、陳奎、陳漢、陳策、陳荐(薦)組「陳五協」號開發)併稱為「葫蘆墩圳」。

DSC04947.JPG - 大雅  張媽楊孺人墓

大正十二年(1923)又將三圳之進水口統合,其灌溉面積,約近一萬餘甲,灌溉區域包括今豐原市、神岡、

潭子、大雅、烏日及西屯、南屯、北屯等區。

 

DSC04942.JPG - 大雅  張媽楊孺人墓DSC04943.JPG - 大雅  張媽楊孺人墓

大雅區漢人移民因開發早期以血緣關係為主,後期移民則以地緣關係遷入,故不管是客家人(張達京系統)

泉州人(五港泉)、漳州人 (九甲、十二甲、旗干內、七埒仔等系統)之移民皆是張姓,故張姓是大雅區主要姓氏。

 

DSC04945.JPG - 大雅  張媽楊孺人墓

 

大雅地區的張姓共分為三大系統:下橫山張家系統、九甲張氏(源昌、湧昌派系)、旗杆內張家系統。

本篇要介紹的張媽楊孺人墓,

從地緣上看應屬於上橫山的九甲張氏系統吧 ?

 

DSC04944.JPG - 大雅  張媽楊孺人墓

 

橫山村張家古厝-「謙興居」,原建於清咸豐末年(1861),為張任子所肇建,百年來迭經增改建始成

今日一進六護龍雙院門之形制樣貌。

 

DSC04940.JPG - 大雅  張媽楊孺人墓

 

張任子之後世張斐然曾擔任區長,其孫張文德曾任大雅庄庄長,

光復後張家後代張啟三亦出任大雅鄉長、第六、七屆台中縣縣議員,

 

顯見張家影響大雅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此墓附葬多人,其中有太學生張安然者,

其人與曾擔任區長的章斐然是否有關係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