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守愚字體言,號發吾,係明萬曆十四年進士,明代以承宣布政使司為一省最高之民政機構,
而以布政使司為主官,有左右之分,以左為尊,係從二品官,
通奉大夫即明代文官從二品之升授階。
明代的封贈制度,二品和三品官員可封贈二代,當蔡守愚官拜四川按察使時,其父蔡希旦和祖父蔡宗道
均已過世,被誥贈為按察使,三人之墓道碑均曾立於官路之旁。
金門縣志記載 :
蔡守愚,字體言,號發吾;平林人。萬曆乙酉舉人;明年,成進士。授南儀制司主事,迎母就養。
暇與諸名公證鑠今古,所得益深。丁內艱,歸葬;採前言往行,匯為「明倫寶鑑」一書。
手抄酈善長「水經注」成帙,加辨證。
服除,授工部屯田司主事,督理易州、龍灣二廠。
舊時炭直不早給,而惜薪司復從中索例,大為商病。則為移內外主者;與訂約時,其出納給直,令商自兌。
凡日用薪蔬例供,概從減省。又與二廠社學躬往課督。
時內官四出採礦,守愚謂易州近京,安得有礦;將抗疏爭,事遂寢。
擢虞衡司員外,遷屯田郎中。……… 守愚學術行誼,一遵程、朱。為人樂易質直,無嬐婀態,以故特立寡援。
至家,掃軌讀書,絕跡城市,匾所居軒曰「寧澹」。
戒諸子曰:『得不得,命也;非分之有,不必過求。為詩有魏、唐風味,文出入經史,自足名家;
具載「百一齋稿」中。年七十卒,祀鄉賢
(「閩書」、「通志」、「府、縣志」、「清白堂稿」)。
瓊林原名平林,它原是個不起眼的小村落。
明代隆慶、萬曆年間,二十年之內,平林先後出現了三位進士—-
蔡貴易、蔡守愚、蔡獻臣,即俗稱「名宦鄉賢的三蔡」,
其中,蔡貴易和蔡獻臣還有「父子文宗」的美譽。
「御賜里名瓊林」即在熹宗天啟五年,蔡獻臣以學問純正,奏請乃得。
躬逢其盛的蔡守愚,官拜雲南布政使,深入蠻夷之地,故其傳奇特別豐富。
傳言,蔡守愚曾單車巡視蠻荒山野,忽然,有猓玀土著從山谷群奔突出。雲、貴邊境上的猓玀,
一向是蜂聚鳥集,剽掠多年。眾人一見猓玀,驚竄四散,只有蔡守愚還是端坐車中。猓玀來至車前,
一見蔡守愚,驚曰:「這不就是蔡佛爺!」於是相率禮拜而去。
原來,雲貴諸番有感於蔡布政使的恩德,在宏化寺中奉有蔡守愚肖像供人敬仰,
尊稱為「蔡佛爺」。
蔡守愚曾二度任雲南布政使,其中有段緣由。
當他第一次任滿的時候,朝廷按例派人接任,但接任者課稅太苛,連母雞生蛋、紡織用木車都要收稅。
百姓在不堪其擾的情況下,集體暴動反抗官府。朝廷雖然遣派某軍鎮壓,但久久壓制不下,
不得己,只好再把守愚調回原任。
蔡佛爺鞠躬盡瘁於西南邊政,也該是返鄉養老的時刻。
居家養老的蔡守愚,題其居所曰「寧澹居」。客至,樽酒盤食,不求奢華。
殁後,營建墓塚於湖南村之南,俗稱馬仔墓……..
其墓按明朝的格局來看,算是很大的,不過歷經了古寧頭戰役之後,已遭到了破壞。
墓前左右本有石馬、羊、虎,但是其頭顱均已消失。
目前所放置的文官及石馬 , 應非原墓之物 ?
瓊林西側一門三節坊到伯玉路間有條泥土公路,是將 節孝坊 古官路加以拓寬而成,
途中有 蔡守愚墓道碑, 瓊林村民稱為石牌,
碑高三公尺,寬九十二公分,立在龜趺座上,是金門現存墓道碑中最大的。
蔡守愚字體言,號發吾,係明萬曆十四年進士,
故其墓道的碑文為:
「通奉大夫 雲南布政使司 左布政使 發吾 蔡公墓道」。
墓道碑位於古官路旁 ,
但距離墓地其實已經有些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