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9409.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

位於金門島西南隅的典型多姓聚落前水頭,早於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即有「水頭李」始祖良亨公

自同安「奈厝社」遷居今村內中界一帶;至元仁宗祐二年〈1315〉,進士及第的黃氏先祖仲卿公渡海抵金,

在前水頭設帳授業,子孫繁衍尤其盛茂,目前黃姓是水頭人口最多的氏族。

 

DSC09406.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07.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08.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37.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

 

清末五口通商之後,前水頭居民相續渡海大陸,再自廈門下南洋,

在外海事業發達之後,僑匯大筆金錢寄回家鄉,除舖設道路、興建宗祠和興辦學校之外,也用以建築大厝,

以致外觀雅典精緻的閩南古厝及散發異國風情的洋樓遍佈全村,備受建築學者讚賞,

譽為島上最重要的人文資產之一,

因此地方上有「有水頭富,無水頭厝」的說法。

 

DSC09411.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10.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09.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

 

水頭聚落目前的規模是清乾隆以後的發展,其中黃氏於杭州、錦州經商致富,使得聚落經濟力量蓬勃,

並修建宗祠、屋舍、書齋等。

近代以來,由於鴉片戰爭及廈門的開港,使得出洋移民頻繁,其中以印尼華僑最為著稱,

透過「信匯局」將資金匯回興建洋樓,並創辦金水小學。

 

DSC09436.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75.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

 

水頭也是金門多數單姓聚落中,少數的多姓村。地區範圍共分為頂界、中界、下界、後界等4區,

共有4座宗祠,3座屬黃姓、1座為李姓所有,並有金水寺、惠德宮、靈濟宮等3座宮廟;

 

DSC09434.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35.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

民居建築最為著稱的為清乾隆時期的「十八支樑」(9座二落大厝),

以及得月樓洋樓群,兼具閩南傳統聚落以及近代僑匯經濟洋樓之建築文化,

展現出內涵豐富的地域風貌。

 

 

DSC09439.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47.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

DSC09438.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40.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

前水頭82號的古厝為前水頭82號的古厝為黃廷參年輕時即赴印尼經營船運行致富,

50餘歲返鄉定居建屋,歷3年完工,

 

目前為水頭唯一的三落大厝;

DSC09442.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46.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41.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44.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

民國39-42年軍法處曾駐防此,後分別有海軍氣象局、女青年工作大隊等單位或部隊駐防。

 

 

 

DSC09448.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

 

屋前有一水井及洗衣枱,前落石堵以彩釉面磚為裝飾,側面山牆上的懸魚有精細的泥塑及交趾陶人物像,

燕尾上有生動的花鳥靈獸剪黏,第三落外觀略有南洋風格。

 

 

DSC09443.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45.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

 

 

前水頭74號的番仔厝則是號的番仔厝則是黃汝楫在印尼經商致富後返鄉興建此屋,

完工不久遇到日本佔領金門,黃汝楫即前往印尼居住,

民國民國58年間印尼發生排華運動,黃氏一家便申請遷居香港。

 

DSC09473.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DSC09474.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

戰地政務時期,此宅曾為水頭村之里辦公室,現有後人居住於此。

 

DSC09472.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

 

造形特別的水形山牆是整棟建築最先吸引人目光的所在,流暢的山牆曲線以白漆描邊,

 

全棟建築之側立面除紅色腰線磚外,呈現樸實之灰白色調;正面西式山頭為放射幾何形圖案,

中心為一盾牌浮雕,頂端有泥塑一地球儀。

 

DSC09471.JPG - 前水頭聚落古厝

 

水頭聚落的民居建築,由於多姓氏的特色,

建築上亦展現出其各姓氏家族獨特的風格,

堪稱為金門地區古厝、洋樓、銃樓等建築樣貌最豐富的區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