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埤鄉原名大埤頭,早在三百多年前荷蘭佔據時,就己經有大陸移民來開發,
在過去本鄉有一座紅毛大埤,荷蘭政府稱它為「紅毛埤」,居民後來採取其意稱為「大埤頭庄」。
大正九年(1920) 十月一日地方改制廢區置庄時,茄苳腳區與大埤頭區合併為「大埤庄」,直
到台灣光復後始稱為「大埤鄉」,全鄉共有15村。
早期是平埔族中洪雅族(Hoanya)的活動場域,
其中主要有他里霧社、柴里社、猴悶社、貓而干社、南社、西螺社等聚落。
漢人移入漢拓墾此區甚早,大體在乾隆年間,雲林地區已經被和人大量開發。
在清代,今雲林縣東勢、水林、口湖、元長、北港、虎尾、土庫、麥寮等鄉鎮,即有客籍入墾。
1809年,這些客籍逐漸集中到大埤和斗南西南部,並成立「新街五十三庄」的連庄組織,使大埤鄉
成為現在雲林福佬客的大本營之一。
本鄉行政中心如鄉公所、戶政事務所、大埤郵局、鄉立圖書館、電力公司、自來水廠等皆位於北和村內,
村內有菜市場及目前鄉內唯一的 7-ELEVEN、全聯福利中心、中油加油站、福懋加油站。
南和村包含南和、尼姑庵二部落,尼姑庵部落之所以稱為尼姑庵,
據說是因其先從大陸渡海來台,在當地墾殖時,穿著類似長袍馬掛,看起來就像是尼姑,
後來人們便將當地稱為尼姑庵。(是否指齋堂一類呢 ?)
北和村轄區內有間百年齋堂— 慶福佛堂,
建材皆來自大陸,品質優良不易腐壞,
佛堂四周環境清幽,建築雕刻古色古香,駐足於此令人安定心神。
此佛堂住持於50年代即深知教育幼兒的重要,立即開辦全大埤鄉第一間幼稚園教育下一代,
此幼稚園發揮它應有的教育功能,雖不復在,但影響村民至深。
村民宗教信仰處大多位於大埤分駐所旁的賜福宮,香火鼎盛。
位於北和村中山路88號的賜福宮,是同治四年(1865),大埤地區流行瘟疫,民眾未乞求平安,
乃由張、劉二姓號招附近庄民,共同合資興建。
廟內祀有三山國王、三官大帝、神農聖帝及福德正神等,
現廟宇外觀乃民國六十六年重新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