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二年(1703),住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崙嶺鄉黃護寨的范登輝又生一兒,取名昌睦(字渾厚),
連同一個哥哥叫昌貴,就是我們新埔一帶范氏子孫的第一代開台祖。
乾隆七年(1742) 范昌睦己經快40歲了,為了生活,跟哥哥昌貴兩人,聯袂一起渡過海洋來到台灣,
起初在淡防廳吳金結家(舊日的淡水廳城位在竹塹三台山下) 居住打工。
平日勤勞又節儉,很快就有了積蓄。過了三年,向平埔道斯卡族人多吻直雷之次子衛阿貴(衛十班)租地耕種,
居住在新竹北新社庄,把荒地開墾成良田。
之後和哥哥分家,哥哥昌貴(前縣長范振宗先祖)則向湖口方向開墾發展。
乾隆十二(1747)范昌睦隨著衛阿貴入墾吧哩國(現在的新埔田心里一帶)。
兩年後乾隆十四年(1749) 范昌睦48歲時返回家鄉娶了黃純良為妻。當時黃氏還很年幼(15歲)。
身體並不康健,又過兩年(1752)即往生,當時才18歲。
乾隆二十年(1755) ,范昌睦第二次抵台,同時把黃氏的骨骸也背來。
再繼娶吳氏,向平埔族業主衛阿貴購買「老社角」、「朳仔崙」阬埔一處荒地墾闢,作為范家在台定居的發展根基。
范昌睦與吳氏生有五個兒子:紹權、紹文、紹德、紹岐、紹騰。
范昌睦為人忠厚成性,安分守己,不與人爭;居家勤儉,沐雨櫛風,不辭辛勞,篳路藍縷,披荊斬棘。
因此修德立業,成為一個擁有千餘石租的富家翁。
行有餘力,還跟竹塹社屯千總錢茂祖、殷戶林先坤(前縣長林光華先祖)、王廷用、王廷昌等共同捐設縣城往
鳳山崎的「金門厝義渡(湳仔河義渡)」渡船一隻,
並合捐施義租谷七十九石七斗,做為渡船夫每年工食谷,和修船的費用。
范家與平埔族衛家合作關係良好,承墾墾首廣大面積的土地,以新社庄(今竹北市)為基,
兄弟分居各自創業,屘房第二代紹騰與一部分竹塹社族人留在吧哩嘓,第三代向石頭阬(寶石)、下內立開墾;
紹騰以外四房隨著衛阿貴遷屣移動,溯鳳山溪往溪谷中上游石岡子、咸菜甕發展;
紹德則率欽長、欽芸、欽禮遷石岡子,欽艷住茅子埔。
乾隆五十一年(1786),紹騰克勤克儉,見北涉吧哩嘓山水澄清,於是出資向社族人買下一片土地,
勤耕勤種,拓墾成良田(於今文德路兩旁近寶石橋),廣建數十棟屋宇定居下來。
第二代紹騰留在吧哩嘓,紹權等四兄弟隨道卡斯族衛阿貴向鳳山溪源頭石岡子、咸菜甕發展,
紹權拓墾的地區包含咸菜甕十六張、坪林及下南片等地方,也是范家在咸菜甕地方奠基之始。
後紹權生有二子:汝舟、汝彰,汝彰幼觴。
乾隆五十七年(1792) 紹權回唐省親敬祖,有去無回,不知所終。
第三代汝舟(1780-1852)才十三歲,繼承隨平埔墾首墾闢的坪林墾業。
此後,成為坪林地區土地的實際開墾者;以坪林的墾業為基礎,土地拓墾配合商業開展而家道興盛。
道光30年(1850) 范汝舟買下竹塹業戶吳金吉在石岡子坪林地區的全部墾業,整個關西坪林一帶大概都被汝舟所購得。
移居坪林,此後逐漸擴大拓墾範圍,坪林地區遍佈樟樹,一面開始經營製樟腦事業, 經營樟腦油提煉,直接從事與
唐山廣福、南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
一面砍除了樟樹,再墾成田地種稻,或園地種植茶樹。
數十年間,,兢兢業業,家業日興一日。
位於新豐明新大學校園內的古墓即范昌睦元配—黃純良之墓 ;
新竹明新科技大學校園內有座百年古墓,被同學們稱為「靈驗的范大媽」,許多學生遇學業或感情問題,都會跑
到范大媽墓前拜託范大媽協助,相傳十分靈驗,而成為明新科大畢業同學的溫馨共同記憶。
這座陪伴明新科大很多學生成長的古墓,就在校園停車場旁邊,整個墓園幅地高達7公頃餘,
有大部分土地做為停車場,范大媽墓前明堂與後方隆起土堆,還被整理成一片青色草原……
古墓後有鳳山崎為靠,面對鳳山溪,早年很多明新工專學生,尤其喜歡向晚時分,隨著鳳崎落日餘輝,
相招三五好友聚集墓園草地天南地北扯聊,直到天黑盡興才回學校宿舍。
這是座重修於道光23年(1843)的古墓 ;
過去很多堪輿界人士都會偷偷跑到明新科技大學探勘這座被勘輿界視為新竹第1名穴、
又稱之為「錦被蓋孩兒穴」的龍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