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9810.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

霄裡是凱達格蘭平埔族的社名,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此地的開發甚早,

清乾隆六年(1741),有業戶薛啟隆及通事知母六(蕭邦英)集佃開鑿霄裡大圳,後閩粵移民大批入墾,

造成平埔族的遷徒。

DSC09813.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

移民開鑿洪圳口溪集水成霄裡池,來灌溉稻田,故稻作甚豐,有食不完霄裡米的諺語。

雖然平埔族陸續 遷徙,現仍遺存南興(意霄裡社之南)、社角(意霄裡社角落)地名,留下了歷史見證。

DSC09814.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

位於霄裡路口的玉元宮 , 原名三元宮,奉祀三官大帝,

據淡水廳志所載,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因歲荒歉由業戶黃燕禮等為祈求平安、稻米豐收而建立。

該廟幾經改築,復於大正四年(1915),由袁修霞、謝乾東等人鳩資改建後,增祀玉皇大帝,並奉為主神,而改為玉元宮。

因主祀玉皇大帝 , 故又名為天公廟……

DSC09823.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DSC09817.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DSC09815.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DSC09818.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

目前規模宏大,三川殿與大殿仍為舊貌,並保留早期所建的石柱與對聯,

其龍柱雕刻雄渾有力,十分具有價值;後殿則為三層樓的現代大樓,一樓供奉值年太歲星君,

二樓供奉媽祖、文昌帝君與註生娘娘;三樓則供奉觀音佛祖等佛教神,充分表現一個地方信仰中心的特色。

DSC09816.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DSC09821.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DSC09822.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

 

本廟的節慶以元月初九日天公生為最熱鬧,其次則為七月十五日普度拜拜,現場有神豬比賽等慶典;

此外、元月十五日元霄節有乞龜活動,也是霄裡與竹園二里的盛事。

DSC09819.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DSC09820.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

霄裡地區,包括現在的竹園里與霄 裡里,簡稱竹霄。

貧瘠的紅黃土壤夾帶古河床沖積下之大量卵石,很難闢為良田。來自粵東客家人,傳承祖先勤勉努力的美德,

一鋤一鏟,辛勤耕耘 ,戰勝自然困境,開創嶄新家園。

DSC09808.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DSC09809.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DSC09810.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

至今保存完整的客家聚落:寺廟古厝、伯公石娘、壘石文化、浣衣空間……,

宛如桃花源般的人間仙境 ,過著與世無爭的淡泊生活。

DSC09811.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DSC09812.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

順著霄裡路徐徐而行,可 以欣賞喻竹居、文馨堂、至德堂等古樸典雅古厝,

勉勵子孫能「如竹的 勁節品格」、「文章馨香傳世」、「修習至善的德行」,

可見客家人重視詩 書傳家,了解文化傳承與品格塑造的重要。

DSC09824.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DSC09825.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

沿著活動中心旁邊和稻田交界處的小路,進入古厝聚落,

這間古厝堂號原為「范陽堂」,祖籍廣東盧氏,本在大溪中庄一帶墾植,後來移居此地,

到了清朝時,因為家中有人為官,所以自立堂號—「清操世第」。

DSC09826.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DSC09827.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

「喻竹居」名字真好聽,主人應該是要家人效法「竹」的節操,當個守節的君子!

河南謝氏的祖先「延松公」在清乾隆16(1751)從廣東惠州渡台,後來定居於此,建茅屋為祖祠。

日治時期,傳到第13代,族中兄弟集資修成磚瓦祠堂「寶樹堂」

但是家族人丁眾多,因此不斷增建,直到民國78年,廣植花木,才有現在規模。

DSC09828.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DSC09829.JPG - 八德  霄裡地區傳統民居

霄裡圳開闢之後,漢人大量移入。

因此,沿著中壢台地不到兩公里的霄裡路,有盧、吳、曾、李、謝、何、彭、袁等族的公廳。

「霄裡」是八德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客家聚落…..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