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座寮在龍潭的東北方,與平鎮、大溪接壤,是龍潭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
日治時期時稱「九座寮庄」,後逐漸分成九龍、中興、武漢、北興、東興五村。
聚落早期住民族群以客家為主,閩次之,民國四十初年又移入軍眷外省,近年北二高帶來便利的交通,
集合式住宅相繼林立,外來人口遽增,相對的對聚落傳統、地景、人文、環境等的衝擊很大,一方面又因行政區
越劃越細,「九座寮」一地逐漸被邊緣化。
九座寮, 顧名思義 ; 初墾之時有九戶人家搭蓋茅寮以住,故以名。境內多茶園,水稻田面積不大。
居民多鍾、李二姓,閩籍、客籍各佔一半,多數從事農業。
鍾氏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時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國,算起來是商湯的子姓後裔。
由於其始祖曾食采於一個叫作鍾離(今安徽臨淮關一帶)的地方,所以子孫才會「以邑為氏」,開始以「鍾離」或「鍾」為姓。
換言之,長久以來為大家所熟悉的複姓「鍾離」及單姓「鍾」,實際上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
「鍾姓,宋微子之後,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黎,仕楚,食采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單姓鍾氏,楚有鍾儀、鍾鍾,
鍾子期與伯牙為友,項羽將鍾離昧,昧中子接,單姓鍾氏,始居潁川長社。」
另外,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所載,春秋時宋桓公之曾孫伯宗在晉國做官,逃奔楚國,於鍾離,後有鍾氏,鍾離氏。
又,《姓氏急就篇》記載:楚漢之際,鍾離昧為項羽部將,其子接,居潁川長社,其後改氏鍾氏。
從漢代開始到以後的數百年間,潁川長社一直是鍾氏發展繁衍的中心。
所以,許多姓書都說鍾氏發源於潁川……
九座寮即今之九龍村,早期此地因接近番人之部落,故少有人煙。到了嘉慶年間李元鳳由淡水來此向原住民
租地耕作,家中有八子,乃建九座房屋居住,故稱之為九座寮。
九座寮鍾氏祖籍則為廣東長樂縣,第十三世祖鍾朝香渡海來台,初於大溪一帶拓墾,
後五房中善寬,善信遷居龍潭九座寮,道光二十四年(1844)於現址蓋祖堂,
根據「鍾氏族譜」: 朝香公於乾隆年間渡台「在台北府淡水縣海山堡大科崁內柵下崁墾地立業」,
生五子善恭、善寬、善信、善敏、善志為派下五大房,其中二、三房即移居九座寮者。
歷三、四十年後,善寬三子興傳,於台南府城參加台灣最後一次鄉試,但落第,返鄉後為勉勵後代子孫讀書求功名,
興修祖堂並於廳上懸掛「文魁」二字匾額。
(道光十七年)
九座寮分為上、下九座寮,
沿著高速公路旁一條小路走到盡頭 ,
偌大的鍾朝香墓園隱身在管芒叢中 , 仍不難看出其規模之大……
著作等身的鍾肇政先生,據說即出身於九座寮鍾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