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3919.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

葉五美,本名葉春日,葉姓宗親五大房來台始祖。

清雍正十三年(1753),葉春日與葉特鳯父子倆由大陸移居台灣,後來遷居到現在的桃園市新屋區大牛欄一帶。

DSC04523.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DSC04524.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

葉特鳯娶妻張氏在新屋鄉出生的在台第一代子孫,分別命名為大榮、大華、大富、大貴與大春。

由於葉春日之孫的名字分別為人間五大美事,後代子孫稱之為「葉五美公」。

該葉氏家族有修撰《葉氏春日公派下族譜》。每年舉行年度掃墓祭祖時,近8000葉氏子孫齊聚,場面無比盛大。

DSC04525.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DSC04526.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

 

 每年清明節,葉氏子孫從全球各地回到新屋鄉祭祖,

葉五美公祠附近的鄉間小路都會湧進大量車潮,把周邊的鄉道擠得水洩不通。

DSC04531.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DSC04532.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DSC04530.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

葉姓源自周朝姬姓,周文王姬昌育有百子,其第十子為聃季,於周武王姬發取得天下後,受封為司空,掌邦土。

周成王即位後,復封聃季于沈亭。周公旦輔政,制定禮樂春秋、律定公、侯、伯、子、男等官制,並以封邑為姓氏,

策封百家姓,聃季一族遂以沈為姓,成為沈氏之始祖。

DSC04528.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DSC04527.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DSC04529.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

 傳承至聃季之第十八世裔孫沈尹戍,為春秋楚國左司馬,其子沈諸梁在楚昭王十年受封為楚令尹,

楚惠王二年,白公勝叛亂,沈諸梁公因平定白公勝之亂救楚惠王有功,楚惠王另以南陽之區域葉尹(今河南省

葉縣南三十公里)封誥賜給沈諸梁公,故號稱葉公,其子孫就以葉作為姓氏。

DSC03915.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DSC03916.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DSC03917.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

雍正十三年(1735) 第一0 七世祖春日公( 時年五十三歲) 率兩子特鳳、特孝及胞弟春時公舉家東渡來台,

初蒞嘉義縣大莆林,嗣率長子特鳳北上遷移至台北大溪墘白沙墩庄番仔門,後再遷至桃園縣觀音庄三座屋,

清乾隆初年,始建業於新屋鄉大牛欄庄,即今永興村現址是也。

DSC03918.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DSC03920.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

該派自春日公東渡來台,春時公、特孝公二人,因通訊不便,失去聯絡,去向不明。

特鳳公生五子,命名為大榮、大華、大富、大貴、大春,此五大房是也,亦為五美稱號之由來。

DSC03921.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

大牛欄起源為陳金榜此海濱荒地,因圈地廣大而名,大牛欄位在永安之北,海拔十公尺左右。

戰後劃設兩村,南為大牛欄村,北為下埔村。

之後因大欄村名諧音大難村,戰後時期發展受阻,村民要求改名為永興村。

DSC07978.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

當時河南南陽的沈諸梁公,因受封釆地於葉,他的後人就以葉為姓,

並以他的故鄉南陽作為堂號,從此葉姓人家就與南陽堂不可分割……..

DSC07979.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

永興村為新屋最北的村落,緊鄰著海邊,近永安漁港,卻保有帶狀綠色防風林,彷彿一道長城守護著村民,

本區因人為開發較少,因此保有新屋溪自然生態並可銜接觀音鄉保定村濕地;

同時因為綠色防風林存在,讓本村成為氣候宜人適居的好環境,

也造就葉姓五大房及伯公廟民間信仰等具客家文化特色聚落型態。

DSC07980.JPG - 新屋  永興  葉春日公祠

聚落內的建築 , 其中以三合院居多 , 且各葉氏族群隨其親族的發展皆各擁其聚落 ,

這些聚落保有非常完整的合院 , 且拓展延伸成五小房的三合院建築群。

因其地緣關係 ,

這些古厝都有一個共同的堂號—南陽堂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