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1337.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

楊士芳(18261904),祖籍福建漳州。開蘭進士第一人。

幼年家貧,本居噶瑪蘭清水溝柯仔林,後遭生番襲擊乃遷至擺厘現址,並於道光24 年(1844)創建故宅。

道光25 年(1845),楊氏時年20歲,患足疾不便行走耕作,因此在家學習經文。咸豐3 1853)高中秀才,

而後於咸豐11 年(1861)中式舉人、同治7 年(1868)考中進士,派任浙江紹興即用知縣,但因父喪而未到任。

掌教「仰山書院」,培育宜蘭後進不遺餘力。

 

DSC01340.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

 

楊士芳的祖父楊雀由福建漳州府詔安縣遷居苗栗後。

再遷居噶瑪蘭廳東勢清水溝柯仔林。

 

 DSC03548.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3545.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

   楊進士幼年家裡很貧窮,父兄都是以耕農為生,15歲時隨父兄下田,當新進孝廉黃纘緒受封回來之後,心生羡慕,

於是開始立志向學,但因家務農事繁忙,沒法讀書,直至17歲時,才正式至外傅就學。

隔年清道光24年(1844),楊進士家遭泰雅人襲擊,茅屋遭焚毀,母死父傷,未免再遭番害全家只好遷往

宜蘭擺厘(今宜蘭市進士里),

 

DSC03546.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1338.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

 

但由於生活則更為艱困。士芳只好輟學,回家下田耕作以維家計。

次年,因雙腳風濕疼痛,行動不便,於是便請求其兄長全力支持他習商識字,得再以次復讀,

從此努力不懈、進步神速。

 

DSC01337.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1331.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

 

終於在咸豐3年(1853),也就是他28歲的時候,,考取台灣府學第二名秀才;

而由於功名有成,31歲時應聘任教板橋林本源家。

DSC01325.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1327.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3540.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3544.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3543.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

 

同治元年(186237歲時再中舉人 ;  7年之後同治8年(186943歲時進京參加殿試,殿試三甲,成為噶瑪蘭廳第一位進士

隨後朝廷即任命為浙江紹興知縣,欽叩同知五品銜;

第二年因父病逝,士芳依照傳統禮制,丁憂守喪,未再赴任,始告假回家,遂不赴任。

DSC03542.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3537.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3539.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3538.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

 

宜蘭地方本無孔廟,楊進士深感德化之本在教育,於同治9年(1870),與當時蘭地之通判可承禧、鄉賢李望洋、

李春波等多人積極倡建孔廟。

費時7年,先後完成明倫堂、大成殿、奎文樓、崇聖祠、東西兩廡、泮池、照牆、牌樓等,

對宜蘭讀書風氣的提倡,可謂功不可沒。

 

DSC01336.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1330.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

 

 

光緒21年(1895),台灣割予日本,蘭地紛亂,士芳為愛護鄉土,不願渡海內赴大陸,又不願做日本的順民,

乃與地方士紳共組「勸善局」,(「勸善局」匾額現今仍存在宜蘭碧霞宮內),以維持社會治安。

 

 DSC01335.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1328.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1332.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

 

 楊進士目睹山河變色,人心惶急,便喚醒民眾挺身而出,以「碧升丹心望曉霞」之詩句,居碧霞宮為名,

建廟供祀岳武穆王(岳飛),期以宗教的無形力量保存固有文化,期望河山有重光之日。

 

 可惜壯志未酬,楊進士於明治36年 (1903) 34日病逝,享年78歲,

身後安葬於四圍堡大坡山烘爐地楊家墓園。

 

DSC01326.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DSC01333.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

 

楊家位於擺厘的祖厝建於1844年,並曾於1874年重修,

正身面七間,左右落鵝各兩間,左右內護龍各五間,且與正身相接為「ㄇ」字形,外護龍各五間與第二進

亦相接為「ㄇ」字形,故此合院為兩個「ㄇ」字套疊而成,

在配置上具有獨特性,且以寬闊格局,在宜蘭地區實屬少見而難得。

 

DSC03541.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

 

宅第之第一進為正廳及主要空間,外埕豎旗杆座乙對,整座宅第原為刺竹所環繞以資防禦。

屋頂高低錯落,變化有序。然而時過境遷,住戶多已搬離,年久失修,

建物非與昔比,搖搖欲墜,雖有所修繕, 但樣貌已失  ;

早已乏人問津……..

 

DSC01339.JPG - 楊士芳  進士故居

 

古厝已無可觀之處 ,

到此只為了一睹那一對象徵功名的

— 旗桿座

 

似乎也未受到應有的禮遇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