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7年生的開蘭舉人黃纘緒字紹芳、號啟堂,祖先原本居住在台北的芝蘭堡(今天的士林地區),
到了祖父這一代才舉家遷入宜蘭並以農耕為生。移民後代的農家子弟黃纘緒,1840年考上秀才,並在同年秋試上
順利中舉,成為開蘭以來的第一位舉人。
中舉後的黃纘緒,先後任職於宜蘭仰山書院教授、福建省侯官縣儒學以及福建省鄉試同考官,
並曾參與編修噶瑪蘭廳志與福州府志,更在光緒7年(1881年)欽加同知銜,誥授朝議大夫。
最後,為官清廉的黃舉人於光緒19年(1893)逝世,享壽77歲,歸根於四圍堡草湳山。
黃纘緒祖先本居台北士林,其祖父遷居至宜蘭北門外,以耕田為生。
黃氏少時曾從陳瑞林讀書,道光20年(1840),考取台灣府學秀才,同年考中福建省第83名舉人,為宜蘭第一位舉人。
曾任宜蘭仰山書院教授,咸豐元年(1851)參與編修噶瑪蘭廳志,
同治9年(1870)任職福建省侯官縣儒學,光緒元年(1874)擔任福建省鄉試同考官,曾編修福州府志。
光緒7年(1881)欽加同知銜,誥授朝議大夫,
光緒19年(1893)逝,享壽77歲,葬於四圍堡草湳山。
今宜市孝廉里,名稱由來即是為紀念黃纘緒舉孝廉歸,
黃舉人一輩子娶了五個妻子;元配朱粉、林玉梅、林冬梅、張聯珠、賴月;
共生育十三子;作楫、作棟、作樑、作楹、作銘、作福、作淑、作琮、作璜、作霖、作墉、
作楨、作照,子孫繁衍,成就卓越。
生前曾與孝廉陳淑均, 李春華, 共生黃學海,黃鏘, 生員李棋生, 楊德昭等合力編纂噶瑪蘭廳志,
在福州擔任教諭期間, 曾參與福州府至之纂修……
生平著述文章不少, 惜未刊行於世。
墓碑上刻著: 「皇清誥封中憲大夫 侯縣儒學正堂 諡啟堂黃府君墓」。
墓前還有一對旗桿 ;
不過從墓的形式及建材看來, 此處應不是原本埋葬之處, 看來是後來才遷葬至此 ?
清道光二十年的開蘭舉人黃纘緒旗杆硤,
今存放在後裔世孫宜蘭市民代表黃定和新興路家後院內。
昔日黃舉人宅邸原在新民路100巷友愛百貨前停車場位置。可惜已予以拆除 …..
值得慶幸的是,黃宅構建目前重組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內,依其原貌復建原狀,
作為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的範例。
古厝原是黃纘緒四房夫人張聯珠的宅邸,因黃舉人生前的功績而聲名遠播。
這幢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的宅院,是典型的閩南式三合院「一正身、兩護龍」的組合,
以紅磚砌牆而沒有太多的刻花裝飾。正身門匾以金底粗黑字體書寫的「文魁」二字,彰顯出宅邸主人的卓越功績。
整座建築屬於民宅性質很具親和性,雕飾樸拙雅緻而顯的典雅獨特,
是宜蘭縣內格局完整且最具規模的三合院。
不過1996年,由於都市計劃道路拓寬需要將古宅拆除,這棟百年歷史的建築面臨生死交關。
當時的縣府有感於黃舉人宅對宜蘭人有無比的歷史意義,所以全力擬定相關的搶救措施,而黃家後人
也積極配合縣府對古蹟的保存理念,慷慨捐出所有地上物給官方進行妥善保存。
最後以拆遷重組的方式,讓黃舉人宅重新屹立在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內,
成為台灣歷史古蹟保存的最佳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