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2547.JPG - 礁溪  四圍  吳沙夫人墓

宜蘭一帶地方原皆屬於平埔族之所有地,

清康熙六十一年巡視台灣御史黃淑璥所著之《番俗雜記》中有云:

「由雞籠山後,山朝社、蛤仔難、直加宣、卑南上,民人耕種樵採所不及,往來者鮮矣。」

而乾隆年間出版之《台灣府志》中亦云:「山朝山南,為蛤仔難三十六社,生蕃所居,人跡罕到。」

 

DSC02544.JPG - 礁溪  四圍  吳沙夫人墓

 

雍正二年出版之《諸羅縣志》中有記載曰:「蛤仔難以南,有猴猴社云云,多生蕃,漢人不敢入各社,夏秋划蟒甲

載鹿脯通草水藤諸物,順流出近社,與漢人互市,漢人亦用蟒甲,載貨物以入灘,流迅流,船多覆溺破碎,雖利可倍蓰,

必通事熟於地理,乃敢孤注一擲。」

是故當時雖在海岸處有些交易活動,但尚無移民敢深入內地拓殖。

 

DSC02542.JPG - 礁溪  四圍  吳沙夫人墓

 

清乾隆三十三年,有林漢生率領眾人進入此地,企圖大肆加以開墾,但不幸被殺;

以後雖陸續有漢人進入,但皆未能成功。

漢人開發宜蘭,漳州人吳沙可說是「開蘭第一人」…….

 

DSC02543.JPG - 礁溪  四圍  吳沙夫人墓

乾隆五十三年,吳沙與通事許天送、朱合、洪掌共同謀議,大量招募漳州、泉州、廣州三地的移民,

連同鄉勇二百餘人、善平埔族語者二十三人,於清嘉慶元年九月十六日,入墾宜蘭平原,因漢人之積極入墾

使原居此地之平埔族人感到惶恐憤恨,遂以武力向入墾之漢人抗議,雙方爭鬥激烈,

當時許多人因水土不服而感染傳染病,約有五百人左右死亡;之後因吳沙施醫術救活許多得到疾病之平埔族人,

平埔族人為表感激之情,自願分地給漢人開墾,於是吳沙和平埔族人約定互不相擾,

而繼續向南墾拓,並進抵蛤仔難北部烏石港,

隨即築土圍為基地,而終能逐漸開拓附近區域各地

DSC02545.JPG - 礁溪  四圍  吳沙夫人墓

嘉慶元年(1796),吳沙與番割許天送、朱合、洪掌等人謀,募集漳、泉、粵三籍人民千餘人,鄉勇二百餘人,

善番者23人,於是年916日從雞籠出發,乘船一舉占據烏石港,登陸后在南邊築土圍,稱頭圍(即頭城)

嘉慶二年(1797),蕃社發生流行病、海賊入侵,吳沙均大力幫助,後再度入墾,終於建立頭圍。

 

DSC02551.JPG - 礁溪  四圍  吳沙夫人墓

 

同年,吳沙恐私墾獲罪,赴淡水廳請照,官方許給「吳春郁」義首戳,自此奠定了開蘭基礎。

為了盡量避免再惹起和原住民的摩擦,於是,禁止漢人隊員私墾,而採取集體的土地開拓。

吳沙將墾民組織成隊,十數人為一結、數十結為一圍等形式,形成嚴密而有系統的開墾群體。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墾地幾十里,接連開發了二圍、三圍。

 

DSC02550.JPG - 礁溪  四圍  吳沙夫人墓

 

嘉慶二年(1797)正式取得墾照後,開始以墾首的身分招佃繳租,並立鄉約、闢道路、設隘寮,

沿山設隘11處(有嶺、大溪、梗鶭枋、白石、乾溪、四圍山腳、鎮平、小員山、大湖、泰安、錍埤頂溪洲等)

以為防備「生番」,募丁防守之,自設隘寮後,「生番」斂跡,行旅無害,於此伐木築路,闢地日廣,

進墾愈速,奠定了開拓宜蘭良基。

 

DSC02546.JPG - 礁溪  四圍  吳沙夫人墓

 

吳沙領導民眾拓至三圍後,於嘉慶3年(1798)病逝,葬於澳底海濱,

史稱吳沙為「開蘭始祖」。

西元1858年頭圍縣丞王兆鴻為感念吳沙開蘭之功,特立「昭績碑」於烏石港前,以為紀念。

 

DSC02547.JPG - 礁溪  四圍  吳沙夫人墓

吳沙開蘭之功,後世評價頗多。嘉慶年間噶瑪蘭通判楊廷理祭拜吳沙墓,并撰聯曰:

天開草昧撫番岸絲諍道合中庸,地辟蘭陽踐土食毛民懷大德。

咸豐八年頭城烏石港前接官亭內立昭績碑云:

布衣而建開辟之功,纖民而創不朽之業,生無一命之加,歿享千秋之祀,

稽之史冊,偉績如吳公者,絕無而僅見也……

DSC02548.JPG - 礁溪  四圍  吳沙夫人墓

 

吳沙例授為「武信郎」,墓葬座落背山面水,朝向為正東南方,為二曲半規模,由左右曲手層層外推,

形制簡潔而無虛華,塚前墓碑為花崗石材,兩側碑肩淺雕夔龍一對,碑額題「開蘭吳沙」;

中題「皇清例授武信郎顯考諡春郁吳公墳墓」……

 

DSC02549.JPG - 礁溪  四圍  吳沙夫人墓

吳沙的幾位夫人則合葬於四城的開蘭路旁, 該地其實距離吳沙故居不遠 ;

從墓碑上的武信郎官銜可以知道這關係 ,

旁邊立有一解說牌更清楚地說明…….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