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2525.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

原是噶瑪蘭族社的所在地,漢人移民也將之寫為「奇武暖」、「奇五律」、「幾穆蠻」等。

此社之族人有一部份於清道光二十年間(約1840)遷往頭城鎮番子澳、大溪、梗枋等地,並從事於捕魚,

也有一部份移居至白石腳附近開鑿山場以維持生計,

另有一部份則於清咸豐年間退居至花蓮港一帶。

 

DSC02512.JPG - 礁溪  瑪僯地區傳統民居

 

又此武暖社之分社高東社,

於清咸豐年間由於疾病或失業之故而流散四方,最後終喪失社名。

 

DSC02517.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DSC02516.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

 

 

 

武暖石板橋又稱「四圍橋」,位於古早噶瑪蘭族聚落的武暖而得名,

曾是清代礁溪通往宜蘭的主要官道,稱「通蘭古道」,

在現今的礁溪鄉四城車站斜後方不遠處。

 

DSC02513.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DSC02514.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

 

石板橋長約四公尺、寬約二點六公尺,石材來源有說是壓艙石,亦說是澳底石,

然石板與石板間是以榫接方式銜接成一穩固的結構,

原本是用六塊長石板鋪成,後來增寬橋面,用水泥長柱將石板隔開。

 

DSC02515.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DSC02518.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

 

 

 據說,以前石橋下的河道為武暖港,河道面寬且深,可行舟。橋面中間凸起,橋面向兩側傾斜,

而「武暖石板橋」之稱是因武暖港而得名,

當年先民可從武暖乘舟經卅九結連接二龍河出海至烏石港。

DSC02521.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DSC02519.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

 

 

在武暖石板橋的東北端有座福德廟,供奉福德正神土地公,傳說係吳沙氏族開墾蘭陽之初所供奉的,

比武暖石板橋的歷史更古早。

廟旁有一棵古榕,綠蔭密佈,不時可見鄉民們在樹下對弈,閒話家常或休憩。

 

DSC02520.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
DSC02523.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DSC02522.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

 

清光緒十七年(1891),當地居民曾重修過石板橋,並在橋旁立有『重修石板橋捐款銀員碑』,

碑材因為質地堅硬,後來常被附近耕作農民作為磨刀石,久而久之,碑上緣與右側都磨出彎月狀凹痕。

是當地作穡人為利刀割禾所磨畫出的,也是歷經許多歲月和汗水所累積下來的刻痕。

 

DSC02524.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DSC02524.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

 

武暖石板橋是一段百餘年前連貫噶瑪蘭地區溪北交通的重要陸路,其所使用之材料為石材,整座橋面與

橋墩皆由長而重的石板構成,石板橋周圍仍有石碑、石橋頭福德廟、廟埕與大樹空間及大片農田、灌溉河道,

共構成美麗的田園地景風貌。

 

DSC02526.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DSC02527.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

 

武暖庄也曾將出了一個武舉人 ;

 

按: 胡捷登,字文成,四圍堡武暖人(今礁溪鄉光武村)

先世務農,少時習文,應童子試時,以臂力過人,既考文秀才,亦考武秀才,而取錄武生後,

乃棄文就武,同治9(1870 ) 中式庚午科福建鄉試第26名武舉人 …….

 

DSC02528.JPG - 礁溪  四圍  武暖橋

 

武舉人胡捷登旗杆硤,建於清朝同治九年(1867)

現存於礁溪鄉武暖路三十六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