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6951.JPG - 鹽寮  海濱公園

澳是海灣之處,澳底則是海灣深處之意。

該地區舊稱三貂灣,又做山朝澳、琉球澳、三貂澳、澳底灣,原為凱達格蘭族人居住之地。

初作澳底莊,清代時屬丹裡庄小聚落,包括澳底、火炎山、石壁坑。

DSC06966.JPG - 鹽寮  海濱公園

丹裡一名疑出自巴賽語,語音為丹內。地名始見於嘉慶12年(1807)〈楊太守紀程〉云:「武丹,又二十里至丹裡。」

範圍約當今美豐、仁里、真理村交界為中心,北起火炎山、南迄尖山腳、東抵三貂灣、西至打鐵寮、文秀坑一帶均屬之。

嘉慶初〈佃批〉或作立丹內。

DSC06967.JPG - 鹽寮  海濱公園

25年(1845)已作丹裡庄。日人沿用其名,而分出澳埔部分,別為澳底庄、澳底字,

其餘仍為丹裡庄,再改丹裡字,下分鹽寮、內寮、尖山腳、文秀坑。

鹽寮位於尖山腳東南,瀕海一小溪為中心之沙洲地帶,林投茂密,附近有黑石頂,日軍由此登陸。

《縣志‧開闢志》言,道光時梅州客家語系人吳姓所開闢,昔日曾設鹽寮於此,訛傳之誤也;

所謂梅州吳,實則詔安吳氏。

DSC06960.JPG - 鹽寮  海濱公園DSC06952.JPG - 鹽寮  海濱公園

 

鹽寮曾為日本據台登陸之首站,海灘旁建有高 8.8尺之「鹽寮抗日紀念碑」,

以憑弔昔時英勇抵抗日軍登陸的義士先烈,令人望而感慨。

DSC06955.JPG - 鹽寮  海濱公園DSC06954.JPG - 鹽寮  海濱公園DSC06953.JPG - 鹽寮  海濱公園

甲午戰後,中日代表在1895417日簽訂馬關條約,內容之一即是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臺灣軍民反對失敗,遂在515日宣告成立臺灣民主國,強調防禦臺灣、絕不拱手讓臺的決心。

日方眼看無法順利接收,在正式交接前即圖自行登陸。

529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前衛及掩護部隊在鹽寮登陸。

DSC06959.JPG - 鹽寮  海濱公園DSC06957.JPG - 鹽寮  海濱公園

當時在能久親王露營地上所樹立的木製紀念牌,在18964月被改建為花崗石打造的「北白川宮征討紀念碑」,

其上的圓錐物,係以得自清軍的戰利品砲身,改鑄而成。

昭和年間,臺灣總督府指定為史蹟。

DSC06956.JPG - 鹽寮  海濱公園

光復後,遭民眾搗毀;到民國64年台北縣政府始改建為今日的抗日紀念碑。

鹽寮海濱公園佔地80公頃,是東北角幅員最廣的遊憩景點,綿延3公里迄於福隆的金黃海岸亦冠絕全臺,

適宜從事游泳、沙雕、沙灘排球、灘釣等多樣化的遊憩活動

DSC06958.JPG - 鹽寮  海濱公園

然而由於東北季風的關係, 海濱公園開放的時段僅限於夏季吧?

平常多看到大門深鎖的模樣……..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