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28鄉道」是昔日的「萬溪古道」,沿途有不少古厝, 可以順道一一參觀。

其中,最有名的是鄒氏「范陽堂」古厝,位於公路指標10.5公里左叉路下方。


另外在公路約10.6公里處的路旁,有三間黃氏「江夏堂」古厝,古樸的石頭屋配上紅色磚瓦,

屋脊有繽紛的色彩,相當迷人。



萬里地名係源自萬里加投莊而名之。
相傳清代鄭成功部隊,曾在目前的核二廠附近海灘登陸,部分隨軍在此屯墾,
漢人漸於此開墾定居,為萬里發展的開始。


萬里舊稱瑪鋉,其歷史發源可源自於明天啟6年,西班牙人來台佔據基隆,
當時已有居民在瑪鋉居住並發展成聚落,至鄭成功北伐荷蘭人即由萬里加投莊登入,
當時由一個福建人洪水閣來此拓墾並經營漁業,發展出萬里的開闢歷史;


清康熙23年將萬里地區歸入諸羅縣,雍正元年先後歸入淡水廳淡水堡和芝蘭堡,至光緒年間
則隸屬於基隆廳金包里堡,到了1895年馬關條約將台灣分給日本,起初設置台北縣隸縣屬基隆支廳,
1901年廢縣為廳並隸屬基隆廳金包里支廳,1909年臺北總督府擴大廳制,將基隆廳廢除併入台北廳,
1920年將萬里地區設立台北州基隆郡萬里庄,

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光復將萬里庄廢除,設立萬里鄉隸屬台北縣基隆區,
1950年起則直接由台北縣直轄萬里鄉。 
目前為新北市萬里區……


座落於青山綠水間,外型獨特的鄒家宅院范陽堂,在萬里區可算是眾人皆知的文化資產,
因九間房一氣連貫的獨特外型,被稱為一條龍。
據管理的鄒燦輝先生透露,宅院是30年前自己設計,並邀請名匠建造,所用的青斗石
石材都是人工從鄰近的瑪鋉溪溪底搬運上來,不但堅固耐用,還有調節溫度的功能,
所以住在裡面冬暖夏涼。   
建坪86坪的宅院,共有12間房及一間大廳,
本來鄒先生預建ㄇ字型三合院,但因家族人口外流而改成現今形式…….
北邊山區沒有大型平地,且梯田地形不適合興建大型合院宅第,而山居獨立之宅第為求自保,
均會找尋易守難攻的地勢,並配置多重防禦措施,以確保家族的身家安全,若萬一各房親族
遇有土匪侵犯時,便可以採取分進合擊方式,殲滅盜賊。
從忠寮李氏宗族所形成的古厝聚落配置與深坑地區黃氏宗族-「永安居」、「福安居」、
「興順居」的散居思維是相同的。
位於萬里溪底地區的傳統民居, 也大多是這樣的思維 ;
並就地取材所興建完成的……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