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中葉,台灣劃入清版圖,南部土地的開墾日漸飽和,閩粵人口密度又逐日增加,因此來台

墾荒的據點,便由昔日的南台灣,向北遷移,轉向台灣北部。

最早因八里坌位在淡水河口南岸, 利於船隻停泊,遂成為移民者最初的拓墾之地。   

清雍正二年(1724)隨著墾殖拓荒的移民人數持續增多,商貿也熱絡起來,逐漸形成『八里坌街』。

雍正十年(1732),閩粵移民於此開發的路線由八里坌沿著觀音山山麓拓展到獅子頭、庚寮庄

(今 更寮)、和尚庄(今蘆洲)、新庄(今新莊)及山腳(今泰山)等處。

清代時或有所聞,先人擇葬五股獅子頭,結果子嗣旺通,風聲傳出,陸續有人葬居此地;

日治時期,觀音山以獅子頭闢為公墓地,墓葬更是集中墓葬於獅子頭一帶(據說是獅象捍門地)。

由航照圖與現地踏勘所得情況,進行推估,

得知目前位於基地內的墳墓約有十多萬座以上 , 堪稱全省最大的墓園。

獅子頭遠望眼前淡水河、基隆河美景,環繞台北盆地的大小山岳歷歷在目。

正所謂葬經在氣感篇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近處雖是滿地墓園,但建造於大正、昭和年間的

墳墓隨處可見,還有不少嘉慶、道光、光緒年間 超過百年歷史墳墓參雜其中,

也有黨政要員、大企業家的墓園。

從墓碑上的「兌山」、「西亭」、「儒林」、「燕樓」、「佛嶺」、「金墩」、「蓮溪」等,

可以想見當年先民如何漂洋過海,家族又是如何在台奮鬥及發展。

來到墓地走一趟,對人生的觀感或許有所啟發 ,透過古墳的踏查也可以很知性,

歡迎有興趣的一起來研究。


(顯妣  閨名紅桃  高媽林氏佳城)

(清例贈登仕佐郎  顯考  子明陳府君之佳城)

(道光戊申年  顯妣陳媽李氏墓)

(皇朝故考  諱恩桐林府君佳城)



(顯考  起通吳公墓)



吳姓入閩亦有多渠道。閩北一帶有延陵衍派 , 入閩時間也先後不一。

而閩南地區大都為「延陵傳芳」。族譜記載,延陵季札族裔的南傳,尊吳仁祿為開閩始祖。

吳仁祿為唐開成三年(838)進士,宮國子博士遷戶部大司徒,因「恥再受亂朝爵命」,

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居晉江縣十六里白馬廟東大吳鄉(今惠安縣東嶺鎮大吳村)。

吳仁祿後裔衍派于泉州、晉江、南安一帶,千余年來奕代蕃昌,蔚為宗鄉望族。

閩南吳氏繁衍昌盛,四溪派入閩始祖吳潛  號履齋字毅夫謚垂憲,安徽寧國人,

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進士第一,欽點狀元,歷任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右丞相兼樞密使、

升左丞相兼樞密使,封許國公。潛生極、極生昭、昭生四子,衍傳四溪:龍溪、梅溪、洛溪、清溪。

此外,自明清以來,閩南吳氏族人以開拓精神,遠播台灣、南洋。

據不完全統計,吳氏海外人數達數百萬之眾……


(顯祖妣  荔娘楊媽林氏之佳城 )


(顯考  諱金塗李氏一位之佳城)



(皇朝  故考諱  金池陳氏之佳城)

按 : 安溪縣,古稱清溪,

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廈、漳、泉閩南金三角西北部,隸屬泉州市。

縣域範圍東接南安市,西連華安縣,南毗同安區,北鄰永春縣,西南與長泰縣接壤,

位於晉江上遊。縣府駐鳳城鎮。五代南唐置清溪縣,宋改為安溪縣。

此墓墓碑形式與奉直大夫陳富族墓大致雷同 ;

但燈號不同……



漳南陳氏衍派至仲昌公,應瑞公、應垓公,二十有一世。其中……仲昌公,誥贈監察御史。

生二子應瑞應垓。應瑞公生三子,長作鑑,居銀同店前。次作鏗,居漳浦大坑。三作鑄,

居清溪風亭。祖作鑄公,來居此土。經營于下,龍蹤侯卿,肯堂肯構,以妥先靈,以貽翼燕。

生四子,長均泰,舊居風亭。次均賢,居卓源侯安。三均順,居本鄉美厝。四均成,居本鄉土敢下。

應垓公由進士陞選監察御史,生二子。長細英。次文通,移居浚尾。

細英即武通公,志在隱逸;隨遯入清溪,肇基于半嶺。

按: 清溪陳氏族譜 : 安溪舊為清溪故名,原居安溪多卿鄉佛耳山前之陳曆坪。

同族族入安祖先為陳光緒,系開先縣令詹敦仁之摯友,人丁不多,但人才輩出,以康熙時

理學名家陳遷鶴及其子陳萬策最為著名,

清史列儒林傳,當時有四世五翰林之譽。

(續)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