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中葉,台灣劃入清版圖,南部土地的開墾日漸飽和,閩粵人口密度又逐日增加,
因此來台 墾荒的據點,便由昔日的南台灣,向北遷移,轉向台灣北部。
最早因八里坌位在淡水河口南岸, 利於船隻停泊,遂成為移民者最初的拓墾之地。
清雍正二年(1724)隨著墾殖拓荒的移民人數持續增多,商貿也熱絡起來,逐漸形成『八里坌街』。
雍正十年(1732),閩粵移民於此開發的路線由八里坌沿著觀音山山麓拓展到獅子頭、
庚寮庄(今 更寮)、和尚庄(今蘆洲)、新庄(今新莊)及山腳(今泰山)等處。
清代時或有所聞,先人擇葬五股獅子頭,結果子嗣旺通,風聲傳出,陸續有人葬居此地;
日治時期,觀音山以獅子頭闢為公墓地,墓葬更是集中墓葬於獅子頭一帶(據說是獅象捍門地)。
由航照圖與現地踏勘所得情況,進行推估,
得知目前位於基地內的墳墓約有十多萬座以上 , 堪稱全省最大的墓園。
獅子頭遠望眼前淡水河、基隆河美景,環繞台北盆地的大小山岳歷歷在目。
正所謂葬經在氣感篇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近處雖是滿地墓園,但建造於大正、昭和年間的墳墓隨處可見,還有不少嘉慶、道光、
光緒年間 超過百年歷史墳墓參雜其中,也有黨政要員、大企業家的墓園。
從墓碑上的「兌山」、「西亭」、「儒林」、「燕樓」、「佛嶺」、「金墩」、「蓮溪」等,
可以想見當年先民如何漂洋過海,家族又是如何在台奮鬥及發展。
來到墓地走一趟,對人生的觀感或許有所啟發 ,透過古墳的踏查也可以很知性,
歡迎有興趣的一起來研究。
(顯祖考 諱九英 張府君之佳城)
(顯考 星洲張公墓)
(辛亥年冬月置 顯妣 諱任娘 蔡媽邵孺人坟墓)
(故 王奕榜之墓)
(顯妣 諱映娘 陳曾媽李氏坟墓 )
陳氏之源,出於舜帝之裔。舜帝為黃帝孫顓頊帝之七世孫,昔舜為庶人時,帝堯妻之二女,
居於媯汭,其後裔因以媯為姓。舜崩之後,天下傳於夏禹,而舜子商均為封國。
夏代之時,舜帝奉祀或失或續。至周武王伐紂克殷,復求舜帝之後,以備三恪。
遂得三十三世孫文王陶正閼父之子媯滿,而封之於陳國,以奉帝舜之祀,並以長女大姬配之,
是為胡公。此即陳氏得姓之始。
按《桃源陳氏奉先堂宗譜》: 桃源陳氏族裔係出胡公之後。先秦以前,既如上述。
嵩公以下十一世有文昱公,居福建永定縣湖雷鄉。其長子廷隆公,卒葬大埔新村嶺背,
後葬桃源水鴨磜,桃源陳氏合族尊為立族始祖。
廷隆公次子清泉公諱宣,字雁,是為桃源二世,明萬曆間遷廣東大埔縣同仁社(今湖寮鎮),
旋遷新村嶺背(湖寮新嶺背),晚年再遷小洛溪(今百侯鎮轄)至卒。
新村嶺背、小洛溪、桃源陳氏合族奉為開基祖。清泉公長子北塘公,諱惟相,是謂桃源三世祖。
約於萬曆戊申(1608)年由小洛溪遷居桃源,手創耕歷世家。
復於萬曆丙寅(1616)年偕次子及塘公於桃源下馬村建造祖祠光裕堂。
四世祖及塘公生子七人,後裔存桃源者惟三子世任公及五子世九公。
五世祖世任公傳子壽山公,世九公三子壽松公,俱有後裔世居桃源;
其餘則轉徙各地,不勝枚舉……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