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仔墘老街又名仁和巷,即今明志路一段256巷。「溝仔墘」即指小溪流旁邊。
清乾隆時期漢人至山腳地區開墾,在此形成聚落,小溪流則是他們引大窠坑溪水通流灌溉之用。
溝仔墘它開發的早,但真正成為商業雛型,是在清光緒年間,由於位於林口往返新莊台北必經
要道,林口附近的農產品,經由此陸運新莊或埒頭再船運艋舺等地,溝仔墘街自然是他們休息
和採買日常用品的地方。
溝仔墘街只有約100多公尺,但聚集了四十多戶人家,經營茶、米、雜貨、染布、藥房、木材、
客棧、豬肉攤、剃頭店等店家,造就百年前繁榮景象,
然明治三十七年(1904)新泰路泰林路的完成,及後的昭和四年(1929)明志路也拓寬為汽車道,
溝仔墘街因此逐漸沒落。
在明志路46號前的茄苳樹下,有一塊凹形的「踏布石」這是從前染坊用的工具,
由工人站立其上往復踩壓浸染後的布匹而使色料能夠浸透均勻。
踏布石隔鄰「吳順記」,為一進二護龍的三合院住宅,牆面是內土外磚的「斗仔砌」,
門額泥塑「吳順記」,但年久失修,現已拆除。
整條舊街上稍可令人聯想「舊街」氣氛的,便是這一棟三開間的新巴洛克式洋樓,
洋樓正身牌樓上有剪貼「同人」字樣,門額洗子石「得慶居」,
光復後曾短暫經營過旅社,原屋主李氏族人均已搬遷他處……
得慶居是棟三開新巴洛克式洋房,立面融合東西文化的裝飾,在西式的牌樓托架上可以見到
中式龍鳳、花鳥剪黏,門額則有洗石子「得慶居」三字,造型華麗,以當時這路上幾乎是
土埆厝而言算是相當突出的。
洋樓立面其實是非常氣派的 , 只是如今隱身在窄巷之內, 格局恢弘不起來…..
實在也點可惜。
「得慶居」的名號由來到不難理解 , 倒是那山牆上的「同人」兩字就似乎有點學問 ?
同人一詞源來自中國,並非日本。原指有著相同志向的人們、同好。
易經同人卦為一陰(六二)處於五陽之間,而與乾陽(九五)結為同盟,意謂六二小人
(地位卑下之人)為九五之尊的君子所認同、接納,並結為同盟,因此名為「同人」。
易經上有類似的說法 :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 與人結盟於野外,亨通。利於渡水過大河,可以涉險。利於君子的貞正。
初九,同人于門,无咎。
……. 表示出門而與人廣結善緣,由於與人結交時毫無偏袒私心,故無咎。
這或許是取這個名稱的用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