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湧為三峽之舊名,以地處大嵙坎、三角湧、橫溪三河匯流之口,故名三角湧。   

清初有福建泉州人陳瑜招募佃丁,由今鶯歌鎮進墾於此,旋又有泉州安溪人董日旭率族來墾

,移民於大姑陷溪、三角湧溪、橫溪等三溪匯合之三角形沖積平原上,拓墾成莊,名三角躅

。按『三角』及因三角形平原而名,『躅』為住足不前,因三面環水故也。


  

至日治時期(大正九年)改稱為三峽庄,昭和十五年(1941) 升格為三峽街,光復後改為三峽鎮。

日治時代橫溪地區原有溪北、挖仔、坪林、頂寮等四庄, 溪北為橫溪之北方、挖仔蓋地處彎區之意、

坪林以地為平埔樹林茂密、頂寮以墾民設寮居上勢,

民國35年1月24日將橫溪四庄劃定為溪北里,民國41年將頂寮及坪林兩庄劃出成立溪東里。


橫溪一帶有林、劉、蘇、陳四姓由來較久,立有堂號,值得一提。

據乾隆十五年(1750)撰修的林氏族譜記載:

林理完原籍泉州府安溪縣歸善鄉,甫屆弱冠,隻身來台於溪南創業,至三十歲時,清廷准許攜眷移台。

乃返祖籍與周氏結褵後相偕回來定居,是為林信堂記之在台始祖。



昔日為防禦原住民之襲擊,三合院栽植刺竹作成大竹圍,既可防風又可禦寇,乃有竹圍內林厝之稱。

林家世代相傳,其五世林德旺於日治時,當任隘勇,曾受授勳章;

同五世林進賢當選第四、七、九屆台北縣議員;七世林木欉曾任第十二屆台北縣議員。


劉成記始祖劉仕祿,祖籍福建省安溪縣修善鄉彭厝岩,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二十八歲時,

隻身背其父親遺骸渡海落居溪南。

林理完以其有向上的決心與勇氣,遂欣然許以長女相配。

嗣育有七子,果然螽斯蟄蟄,年年繁衍。

其後長、二、四、七房等孫輩,適時分居於橫溪上游之坪林,廣墾山園並闢稻田,

成為今日劉成記內外厝。其族親逾三千眾之多。

本鎮名醫劉鉅篆,前縣議員劉人傑及現任鎮長劉文秀,係其傑出後裔。

蘇萬利堂始創者蘇季星,係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湖頂橫山鄉人氏,

於乾隆五十年(1875)間,隻身來台落居於現鶯歌鎮橋子頭,時年三十六歲,娶王氏為妻之後

遷居溪南。育有九子,而後瓜瓞綿綿,繁衍至今已有數千眾。





蘇力係其四房子孫,幼讀詩書深明大義,乙未年日寇以重兵來侵時,毅然倡導,組成義軍,

以血肉之軀與之搏,獲得輝煌戰果,後雖因寡不敵眾,援絕途窮而捐軀。

當時尚有其長子蘇詮、姪輩蘇俊、蘇悿丁等皆為此役肝腦塗地,更值景仰。

曾於日治時期出任蘇澳郡守之蘇古為其後冑。




陳振記係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歸善鄉人氏陳叔夜及陳有餘兩昆仲所建立。

定居之初,一住風頭,一住風尾,然後繁盛成為本厝陳與頂厝陳之稱謂,

約在一九○年之間,族親已逾三千人。



今位於古厝不遠處 , 前往天南寺的道旁有一乾隆古墓 ,

即陳振記之先祖……




至日治末期,溪南山坡地及田園,概為此四字姓之人所有。

而今因其人丁興旺,其後裔人數,佔有當地居民數達百分之八十之多。





進入三峽街區後, 除民權路的街屋之外 , 保存下來的三合院並不多 ;

太和居應該是碩果僅存的吧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