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北部鄰基隆河處,古地名為「三重埔」,因當地地形是連著幾個小山崙,在現西新里、東新里、

南港國小各有一個埔,故名「三重埔」。三重埔靠近基隆河與大坑溪會流的地方,叫「港仔口」

(今南港路一段10巷),是三重埔最早開發的地區,也是南港河運的起點。





清朝年間因汐止北港碼頭繁華,在其南面此處另闢碼頭,因水深可避風又可供數十噸帆船停泊,

且能帶動南港地區貨物暢流,故在港仔口上岸處建有石板街,兩側的店仔厝因而繁榮成名,據說南港仔

地名是由此而取之。



南港最早的村落多集中於三重埔和東新庄子(東新里、西新里),因這兩個地方靠近港仔口,

以前南港的對外交通多靠水運,共有兩個渡船頭,一為港仔口渡船頭,一為浮圳頭渡船頭(在現

南港警察局對面、圓環北邊,地當東新里、東明里交界處)。




早期南港為農業社會,

一些舊有的牛車路、田埂小徑即是現在南港各種街道的前身。

如東南街,根據當地耆老表示,在未建街之前本街是古早的牛車路……


日治時期,由於南港人口眾多,煤礦貨物交易量大,亟須設立火車站,

故在中南街往西的方向設立了南港火車站(1905),該車站建於東南街39號,為日式木造建築,

民國55年升為二等站。

以至於該處還保留了一些早期旅社等建築……




基隆通往台北的道路,興建於日治時期(20年代),未建公路以前為一自然隨地形彎曲的道路,

在南港地區的路段亦是狹窄彎曲的。

日治時因交通流量益增,經過多次拓寬,逐漸形成今天的規模。



南港路一段與三重路交叉附近,路面特別寬廣,據說光復初期 ; 亦即民國39年時 ,

南港鎮只有一條長街(即南港街)及稍短的中南街、東南街、三重街、

此三街與南港路交叉,形成一個特殊的街衢景觀。




南港路上還保留了一些日治時期的街屋 ,

說明此處正是昔日南港街庄商貿繁盛的中心……

僅存的一間保留了山牆的街屋 ,

規模雖不大, 正足以說明當地的重要性

據說,早期南港有一條從番仔埔通往松山的路,是南港最早、最寬的路,即今興南街。

一如台灣早期街廓「街頭街尾土地公」的習俗,在其街頭有「興南宮」,街尾有「新福宮」。

由興南路的自然彎曲特性,可看出此路必為南港早期重要的道路。

南港舊街雖然沒有迪化街上那些日治中期的巴洛克式的華麗立面,以及日治後期現代主義

建築的簡潔線條特色,

但整體觀之,亦能從其建築形態覺察南港在發展過程中,

其商貿生態雖不如大稻埕、三峽、湖口、大溪的繁榮興盛,

但卻能反映其樸實的一面……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