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中葉,泉洲移民入懇內湖溪一帶荒埔,因懼馬來社山胞侵擾,乃在所居打鐵寮四周
結木為垣,以資屏障,而保生命財產,遂名為木柵村。
雍正元年(1723),隸於淡水廳淡水堡。嘉慶時改轄拳山堡。
陞木柵村為木柵莊。嗣以人口增多,另建內湖莊以容之。
木柵老街坐落於木柵路三段、開元街、保儀路、指南路一段等地帶,路上多數房屋隨著現代
社會的發展,已改建成現代樣式。
其實,木柵老街有許多值得保存的地方,像是從清代建廟,
為木柵居民信仰中心的木柵集應廟;以及讓木柵舊時有麵線窟稱號,現在碩果僅存的手工麵線產業等,
都是珍貴的歷史人文資產。
民國五十年代,到處都可看到曬麵的景象,因為麵線產量豐富,使得木柵有「麵線窟」的稱號。
不過,由於時代變遷,製作手工麵線的店家從原先一二十家,減少為現在僅存的倆三家…..
(畜魂碑)
日治時期,景尾七保、木柵六保、坡內坑四保及深坑仔五保等保甲則屬於警察派出所掌管。
光復後,這一帶地區屬於台北縣,為村鄰組織,木柵、打鐵寮、新厝統稱為木柵村,
隸屬於台北市後,為里鄰組織,木柵、打鐵寮、新厝為木柵里,因經濟繁榮人口急速增加,
於55年劃分設立木柵、木新里(新厝、打鐵寮),又於63年將木新里劃增設為木新(新厝)、
木榮里(打鐵寮),在79年3月臺北市行政區域全面調整過後,
將木新、木榮里合併成為木新里至今,也就是現在的木新路二段。
打鐵寮在木新路二段,以前是個熱鬧繁榮的地方。狹小的街道、密集的民宅,如同一般早開發地區,
木柵一帶的老房子雖所剩無幾,卻仍隨處可感受到老社區的人情味。
事實上,木柵老街具備的地方特色比起深坑有過之而無不及,
現存於文山區公所旁的畜魂碑,原矗立於更寮山上。
民國91年,農會為開發用地,決定剷平更寮山,沒沒無聞的畜魂碑差點就毀於怪手之下,
所幸當地文史工作者努力奔走,具百年歷史的畜魂碑才得以倖存。
長年閒置、外觀陳舊之木柵國民小學校長宿舍,經翻修整建後,搖身蛻變為充滿日式樸實與現代感
交融的雅致建築— 文山公民會館。
明治三十九年(1906)依深坑廳令,准於設立景尾公學校內湖分校,
明治四十二年獨立成為「內湖公學校」,同時位於木柵路3段191號之校舍落成,全校遷入,
河野猛為首任校長。明治44年(1911)更名為「木柵公學校」。
昭和16年(1941)改稱為「臺北州木柵國民學校」。
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再改稱為「臺北市木柵區木柵國民小學」。
劉山銘校長於1946年接任第二任校長,劉校長治校嚴謹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甚多,作育英才無數,
是木柵地方人士深深感佩的教育工作者,
劉校長1969年(民國58年)退休,於1982年(民國71年)辭世,
劉夫人則仍舊住在留有大半輩子回憶的校長老宿舍,直到1992年(民國81年)往生,
自此老校長宿舍即閒置未再使用。
會館新館為新建2層樓建築,除展示區史、區政發展史、歷史老照片及地方產業特色外,
為提升文化生活品質,不定期邀請藝術文化工作者、團體、社區等於1、2樓辦理各項藝術
創作展覽,亦同時提供租借服務。舊館則為日式建築整建,為開放展覽空間,亦提供民眾、
團體租借使用,辦理各項討論會、讀書會等學術知性活動等。
御大禮紀念碑位於木柵國小後山 ……
依石碑上所載 , 該碑立於大正4年11月10日。
開元街旁的文山教堂其建築也是深具特色 。
舊街周遭近年來快速地開發 ,
老街殘存的印記逐一消失不見 ……
只不過對照不過數公里之外觀光事業蓬勃發展的深坑老街,
木柵老街的沒落,頗教當地文史工作者不勝欷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