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史蹟紀念館原為 國父二次來台時下榻日人經營之「梅屋敷」旅館。

當時 國父曾為旅館主人大和宗吉親書「博愛」,為其弟藤井晤一郎親書「同仁」做為紀念。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後,政府遂於次年以「梅屋敷」原址建為國父史蹟紀念館,以作永久紀念。


民國七十二年,台北市區鐵路地下化正式興工,本館因位於東隧道正頂端,需暫以搬遷方式拆移,

俟鐵路工程告一段落,再於原紙北方約五十公尺處重建。




重建後之國父史蹟紀念館,面積在一千坪左右,正館之外,依次興建大門牌樓、小型停車場、

管理員室、貴賓簡報室、迴廊以及碑亭之屬,使之成一完整之格局。




館內除保有原題「博愛」二字,亦收藏其他相關文物。並於室外加植葫蘆竹、黑松、熱帶羅漢松

以及勁梅、龍柏等長青樹木,石道兩側原地遍值花卉,假山曲橋點綴其間,更增庭園之美。




使原本只有一館一亭的配置,

除保存原貌外,更擴充為一座小型紀念公園,名曰「逸仙公園」。




孫中山先生的訪台據載共有4次。

第1次來台為1900年策劃惠州起義前夕。該次來台停留台灣最久,達44天。

滯臺期間,曾得到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資助該起義的承諾,也獲得菲律賓製中古武器一批。

孫逸仙下榻梅屋敷則是在1913年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帝制)失敗後。




至於第3次與第4次則分別於1918年與1924年。

不過孫中山最後一次登台,只隨船泊港於基隆,並未上岸。 

因庭園栽種「梅樹」而得名的梅屋敷興建於1900年,本為日人大和宗吉所經營的料亭。




梅屋敷是日治時代台北著名的高級料亭,位在北門町,舉凡台灣總督、商界大亨或社會

名士都是座上賓。

戰後,因該料亭曾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所下榻,總統蔣中正於1947年特別指定該地為

國父史蹟紀念館,也稱為逸仙公園。




除保持園內的梅樹栽種外,中華民國政府還將日式庭園重新改建成小型的中國蘇州式花園。

梅屋敷料亭,則改成陳列孫逸仙四次來台的相關資料的紀念館。


其中,二次革命期間下榻梅屋敷料亭的孫逸仙留影、手稿等資料為主要陳列項目。

除此,也因該紀念館位置接近日治時期的敕使街道,

政府特地將整段敕使街道重新命名為中山北路,




也將中山北路貫穿的宮前町等地,重新命名為中山區……

離國父史蹟紀念館幾步之遙的巷內裡 ;



竟還保留了一些老舊的日式住宅建築 …..

與整個城市是如此的強烈對比 ?


中山北路頭的一些街屋, 保存的商鋪店名 ,

訴說著昔日的刻痕 ……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