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路的發展可追溯至隨國民黨來台的中下階層移民 ; 1960年代,劃地佔用前述日人開闢之防空
空地為違建市集,全盛期範圍包括今金山南路(昔金山街)、和平東路至師大路前段(昔稱龍泉街
小吃,或龍泉夜市。尚未開通師大路前,主要道路為龍泉街)。
1967年,政府驅離違建,金山街違建戶移入南機場用地、龍泉街露店部分移至中華商場、
龍泉街拆除改建,開通為師大路。
隨後,出現少數攤販聚集於師大路前段(現在師大公園,近和平東路口)。
1987年,臺北市長黃大洲因應都市計畫以及在地居民要求,掃蕩攤販,並將該空地改建為公園。
師大路期前身為龍泉 街北段,1987年為了整頓市容及飲食衛生,拆除龍泉街 的違建,將龍泉街
舊北段拓寬為十五公尺至羅斯福路三段, 併入師大路。
保留原有街道上的合法店家,少部分攤販則移入巷內店面,亦轉以店面形式經營,供應在地
居民與師大師生生活日用品。
1990年代起,因鄰近1956年成立的師大語言中心,加上在地居民文化背景,
該區陸續出現簡餐店、藝文咖啡店與多國美食商店,呈現美食文化的面貌。
2011年4月,商業處輔導下,龍泉里辦協助成立「師大商圈發展促進協會」;
2011年底,商業處舉辦臺北市優質商圈評選人氣商圈,
師大路商圈為人氣票選第一名,知名度推至最高峰……
同時商店與攤販蓬勃成長,向龍泉街後段、雲和街、泰順街等住宅區延伸,兩年內
由兩百多家商家,增至七百多家,商業區範圍外大規模溢散,觀光人潮、油煙、噪音、髒亂……
等造成周遭住宅區環境急速惡化。
2011年10月26日因環境爭議,商店進佔住宅區,
居民發起公聽會,要求台北市政府依法行政取締違法商店。
一直以來, 師大路商圈聚集了許多的異國料理餐廳 以及特色小店 ,
是假日前往用餐, 逛街 , 以及購物的好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