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原本屬於新竹縣,在民國39年時改屬苗栗縣,鄉內共有員林、南富、獅山、田美、東、西、南江
、東江、蓬萊九村,而南庄的開發始於清嘉慶年間(1818),當時由廣東人黃祈英到田尾(今田美)、
獅山地區開墾,為開發南庄地區的先頭部隊。
漢人對南庄的開發開始於嘉慶十三年(1818),接著梅縣人黃祈英、張人滿、蔡細滿等人率族入墾,
道光六年(1826),中港地區發生械鬥,黃祈英率南庄地區住民聯合粵籍居民參與其事,驚動朝廷派軍
鎮壓,追拿黃祈英等人,而繩之以法,並且將漢人逐出南庄,田園歸還原住民管理耕種。
滿清政府也開始對南庄有計畫的拓墾,到了光緒十二年(1886)以後,當時的台灣巡撫劉銘傳
實施招番歸化政策,各社原住民陸續歸化,漢人也陸續進入南庄開墾。
日治時期,日人持續開發樟腦、林業。並於昭和十二年(1937)在東河社區興建老東河派出所,
成為東河瓦祿產業文化館的前身。
提到苗栗南庄,一般人馬上就會聯想到以「桂花巷」聞名的南庄老街,
卻可能不知道它境內還有個南富村,當地人俗稱大南埔。
嚴格來說,大南埔位於三灣鄉與南庄鄉的交界處,當地人以客家族群居多。
很難想像曾經是個繁華的商業交通要道……鄰近的村落必須得經過大南埔才能相互往來,
因此過去非常多人聚集到大南埔做生意,諸如煤礦業、製茶業等不同的產業都曾興盛於大南埔,
甚至是整個南庄鄉的大穀倉。
只是在連接三灣和南庄的苗124線道路開通後,這段榮景也逐漸黯淡逝去,
人潮不再往返於此,說是沒落的農村也不為過。
大南埔別名三灣南興庄 ,
係由業主林奎松、張昆和二人合股開發此荒蕪之山埔,因缺水難以成田,繼由串名林張成、
徐羅合等十二股份於清道光二十三年按分津本築坡鑿壟圳,由四灣山唇,直至山內大溪,
開圳引水灌溉大南埔,至咸豐五年,水圳鑿成,終將開闢成水田,計四十餘甲,
因見南庄之北對面(中港溪北岸,今崁頂寮至小北埔之間)為大北埔,故將此地易名為大南埔。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由本地士紳幾經商議,咸認本地係中港溪南側之富庶農村,
遂將大南埔保與四灣保合併為一村後,更名為南富村。
大南埔早年是三灣到南庄的交 通要道。
民國24年,關刀山大地震,大南埔地區受到嚴重毀損, 總督府在重建時遂將街道改成棋盤式,
以前的北街、南街改成日 街和月街。
光復後,至民國60年代因採礦盛行, 造成此地盛極一時,但隨著礦業的結 束而沒落,人口凋零。
大南埔位處連結三灣和南庄的交通據點,在日治 時期,曾是繁華的商業中心,
無論是過路客或附近居民都在 此地採購,所以,產生多家當地人特稱的商會,從日常生活用品、
南北貨,甚 至生死貨都是商品之一。
聚落裡有一蕭家古厝…..「河南堂」
另附近的南埔國小內, 也留有一棟日式宿舍遺構 ;
已被登錄為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