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中葉,淡水河上船隻停泊,各大碼頭林立,匯聚形成了凱達格蘭族與漢人交易的市街,
為艋舺及台北的建街開啟了序端,這條街道正是台北第一街──貴陽街,擁有豐富的宗教文化、
歷史建築及傳統產業,貴陽街正是台北第一個發展的街衢。
貴陽街的前身叫—蕃薯市街;
此段的淡水河因新店溪與大漢溪的匯合,河面加大,昔稱大溪口。
康熙年間漳泉移民定居。當時平埔族划船載運蕃薯土產前來交易,漸漸形成買賣市集,俗稱「蕃薯市」。
而後河岸邊船舟聚集,平埔族稱獨木舟為「莽葛」,音似「艋舺」,此正為艋舺一名的由來。
附近山區各土產如大菁、苧麻、茶葉、煤等,都在這裡集散或轉運,艋舺一時成為台北貨物集散中心,
貴陽街曾經是台北最早形成的街道。
明治四十一年(1908)實施市區改正,街道拓寬取直,將原有的閩南紅磚厝,改建為
二層樓式巴洛克建築,至今,街道兩旁還保有日據時期的建築形勢。
(康定路上的街屋)
磚造的拱廊騎樓和舊式的傳統建築物,與碩果僅存的老字號商家相互呼應,
老明玉是這裡超過百年的老店…..
位於貴陽街二段的「黃合發米粿店」,其店面雖看起來不起眼,然其歷史也已超過80年,
黃合發糕餅店由黃得水所創立的,由於當時所製作的「芋粿」遠近皆知,甚至也有遠從松山
專程搭火車到此來採購的顧客。
該店製作的糕粿極具特色,平日製作的糕點也有十多種,若遇婚喪喜慶等節日,更是豐富,
其中店內的傳統糕點大多應歲時節令廟會祭典和婚喪喜慶的需要而製作,或許不符合時下
一般年輕人的口味,
但是因萬華地區一帶寺廟相當多,不論是龍山寺、祖師廟、集義宮、
青山宮等,其廟內祭典所用的傳統糕餅大多由「黃合發」所提供,因此該店的紅龜粿、
麵粿、發糕、壽桃等,至今日仍有大批的訂單。
日治時期,這個地區稱為「入船町」,當時這棟建築原隸屬於前臺灣遞信協會所有,
後由萬華著名西醫李朝北先生(1893- ? )向前臺灣遞信協會理事長山管芳次承買,
於1921年開設「朝北醫院」,
光復後因產權問題,李朝北先生曾向法院提出請求確認產權之行政訴訟。
朝北醫院為一棟轉角六開間二層樓店屋建築,主體結構以磚木構造為主,
牆體採用紅磚砌成,外覆洗石子飾以立面;室內樓板則為木造。
十多年前曾作為日本料理店「葵屋」之用,當時還曾前往用餐, 依稀記得那一種氛圍;
目前則閒置在此, 極為可惜……
如今祖師廟、貴陽街的街廓還可看出早期舊街的樣貌。
站立在位於康定路祖師廟前的人行步道,貴陽老街東邊的盡頭是祖師廟,
西邊的盡頭卻是高築的水泥墻,
他的背後則是那已被遺忘了的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