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島,這座橫陳在基隆港口邊的獨立島嶼,原稱為「社寮島」,與本島間僅以一寬約不到百公尺
的小海灣,也就是所謂的八尺門水道相隔,由於距離相當的短,再加上有橋可通,往來交通十分便利
,若不是保留了「島」的呼名,實在讓人以為二者緊緊相連,而忽略中間還隔著海呢…..
和平島北面多山,聚落主要偏南。
和平島在清代稱雞籠嶼或大雞籠嶼,同治末年或光緒初年,為免與東北面的小雞籠嶼(今基隆嶼)
名稱混淆,改為社寮嶼。
而社寮嶼的名稱由來,乃因本嶼早有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大雞籠社」居住於此,
社番屋舍聚集的島嶼,故名—社寮嶼。
明天啟六年(1626) 西班牙人入侵菲律賓群島後,以保護中國與呂宋間貿易為由,企圖佔領北台灣,
派遣遠征隊從呂宋島出發,向台灣東海岸航行,經過東北角海岸,以其首都命名為San Diago,
即三貂角地名之由來,經過此再往前抵達雞籠灣,並在社寮島登陸。
5月16日,西班牙人在今基隆和平島舉行「佔領儀式」並開始在島上西南端建築城堡,
稱為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 ,於附近高地建築堡壘,在海岸要衝地帶設砲台數座。
明崇禎十五年(1642)8月19日,荷人船艦開赴雞籠,進攻西班牙人,西班牙人於26日退出,
之後佔據北台灣共計17年。
直到明永曆二十二年(1668)9月,鄭氏克復之後, 荷蘭人才自雞籠撤離。
而這八尺門水道北岸一帶據說就是荷蘭人與西班牙人激戰之所,
因此又被稱為福爾摩斯古戰場…..
黃叔璥在《臺海使槎錄》有一段話:
「……自澹水經楓仔嶼嶺上下十里,過港至雞籠,山高多石,山下即雞籠社。稍進為雞籠港,
港道狹隘,港口有紅毛城……」。
其中「過港」的「港」,即指八尺門港,「山」則指和平島上的「龍仔山」。
日治之初仍沿用舊制,大正九年(1920)改轄基隆街,下設有社寮大字,其下再分社寮、
八尺門二小字,昭和六年(1931),因人口漸眾,工商繁盛,改字為町,社寮島改為社寮町,
八尺門改為濱町。
光復初期,社寮町改置社寮、和寮、平寮三里,島亦改名為和平島。
而於昭和十年(1935),所完成的第一座跨海大橋「基隆橋」,也被改名為和平橋。
八尺門原是形容和平島與本島之間狹隘的水道。
其因水窄如帶、澄清見底,也雅稱海門‧清代時早已是詩人吟詠的對象。
由和平橋往南沿著正濱路銜接中正路,一直是和平島地區唯一的聯外道路;
由於和平橋出入口狹窄,形成往來市區車流的交通瓶頸,除了造成市民日常生活交通不便外,
亦不利於和平島地區遊憩觀光業之長遠發展。
基隆市政府因此辦理「和平島污水處理廠聯外道路新闢工程」,
以解決和平島地區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
其中跨越八尺門港的200公尺長Y 型鋼拱橋了融合當地人文與自然生態,
初步訂名為「社寮橋」的景觀橋樑,未來將成為和平島地區的新地標,
但是因天候及下游廠商問題影響工程進度,開放通車時程預定延後。
個人走訪周邊, 建議該橋不妨取名八尺門大橋,更能融合歷史情節;
並覺得應結合北岸之特貨碼頭,徹底改頭換面,才有可能重新付予八尺門全新的面貌…..
龍目井約在和一路二巷通往和平濱海公園途中右側,相傳鑿於西班牙時期。
「龍目井」之名,係因為附近山頭當地人稱「龍仔頂山」,此井正位於眼睛位置,故而得名。
清代的文獻多有記載,例如《臺灣府志》記載:
「龍目井在雞籠山麓,下臨大海,四周斥鹵,泉湧如珠,濆地而起,獨甘洌冠於全臺。
不知開自何時?大約荷蘭所浚也。」
水井上方的圓拱形護體,完工於1935年,為日本人興建用做為防範空襲之用。
目前看來,倒沒甚麼特別之處 ;
沿著這條巷子續行,一路上,電線桿或山坡護牆,陸續出現原住民風味的圖案。
民國五十年代(1960年代),住在花東一帶的阿美族人成群來到基隆港謀生,而選擇在八尺門
一帶的山麓搭起簡陋的房舍定居,而形成這處原住民聚居的社區。
並將這裡命名為「阿拉寶灣」(部落),
部落中的小路正是通往東社寮砲台的要徑…..
十大博彩网
电脑里播放着我们当时最爱的音乐,熟悉的音符,一刻刻敲痛了我的心 幸福的极致,就是残缺 他说:你若太害怕闭上眼就好…
十大博彩网
电脑里播放着我们当时最爱的音乐,熟悉的音符,一刻刻敲痛了我的心 幸福的极致,就是残缺 他说:你若太害怕闭上眼就好…
tb222网站
学会察言观色,不要意气用事,否则会有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tb222网站
学会察言观色,不要意气用事,否则会有许多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