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紙清乾隆年代的合同,經輔大歷史系教授尹章義研考解讀,證明「五股」地名是由「五榖坑」

陸續演變而來,這份出自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劉伴郎退還田契字」合同,記載「興直山下外庄五榖坑口」

明確的指出五股坑原名為「五榖坑」。



「五榖坑」這地名沿用數百年,到了清道光、咸豐年間,客家人逐漸外移,閩南人遷入,

「五榖坑」即簡化為「五谷坑」再轉音為「五股坑」。

日治時期實施市政改正,將其簡化為「五股」…..



明治三十二年(1899)十月七日,台北縣以第三十二號令,修正「本縣各辨務署管內街庄社長管轄區域」

,下設台北、水返腳、基隆、景尾、滬尾、桃仔園、三角湧、新竹等八辨務署,裁併頂雙溪、新埔二署。




台北辨務署下轄大加蚋、芝蘭一、芝蘭二、芝蘭三、興直、擺接五堡,凡十七區,

興直堡(新莊支署)則下轄第九、十、十一區,




第十區十三庄之中,包括五股之樹林頭庄、羅古庄、褒仔寮庄、更寮庄、鴨母港庄、下竹圍庄、

洲仔尾庄、新塭庄、舊塭庄等九庄; 即今五股區大致之範圍




大正九年(1920) 五股設庄, 由原五股坑區觀音坑庄、洲子庄、成子寮庄、五股坑庄、石土地公庄、

水碓庄及二重埔區更寮庄、新塭庄併合,

位於成子寮的陳六州古厝,為該地唯一由家族出資,保留完整之古厝建築。




據陳六州祭祀工業開台子孫系統表遺冊所載:

其開台始祖陳垗萬氏,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間,偕妻蔡邁娘氏來台,開基於五股觀音坑口

(今天乙路),即著手購地建屋,作為永居之地。

大正三年(1917),經第三世陳新交,為承祖先創業為艱德意,在其主導下由六大房共同出資,

將原舊宅,改為目前的四合院,成為磚石建材的宗祠。

民國八十一年辦理登記為「祭祀工業陳六州」,宅址為今集福村天乙巷六號。

自一世祖陳垗萬氏迄今,約一百六十年之久,已歷六世。

「陳六州」之名是因為陳垗萬氏這一支脈,有子六房,所以以「陳六州」為商號,就如同

板橋林家花園名為「林本源」其用意相同。

西雲岩寺改建捐金碑記中即記載有陳六州之名號…..




(按: 另有一陳五美, 也是觀音山坑望族;

該支衍自於陳兆侯氏分支,陳五美是陳光邦(光字輩)所生的五個兄弟合稱五美,

大房陳雨水(明字輩),生有二子,長子養源(鍾字輩)、次子裕源,於日治時期在五股一帶

頗有名望,地方文史多有著墨,西雲寺正殿大柱,正是分別由養源及裕源奉納。)




古厝格局尚稱完整,只是大門緊閉,看來內外均移已作為儲物間之用,甚為可惜;

實應妥為整頓,為地方留下一珍貴之記錄…..



快速道路旁另有一陳梁記古厝;

凌雲路與成泰路交差口附近仍留有零星街屋….




近來洲子洋一帶開發甚鉅,

也許不久後這些都將會消失…..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