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籍福建泉州同安縣的兌山地區的李氏家族,先祖跟隨清代前期移民朝來到台灣,於蘆洲一帶落腳,

最初之舊宅為中路18番之簡易茅草厝,李家第一代以李正一(公正公)先生為主,以農耕白手起家;


第二代則以次子李清水(濯夫公)先生為主,除維持耕作勤儉持家更學習讀書識字,使家族農地規模壯大

並由佃農成為地主,更於1860年擔任蘆洲湧蓮寺執事,專為鄉民排解糾紛,自此成為書香世家;

而第三代李樹華(士實公)先生因十八歲便負笈從師並博學經史,三十歲即進入淡水廳之官方學校,

後於光緒十九年(1893) 先後兼任安平、鳳山兩縣之儒學正堂,掌管秀才科考業務,因而讓李家成為

地方上頗有名望之大家族;

到了第四代由李樹華三子李雲雷(震孝公)在限學漢文的日治時期,設塾教授漢學並為蘆洲留存

多本醫書、史事,而其四子李雲章(倬孝公)則廣行義診,迄今仍為鄉民所傳頌。






 

編列三級古蹟的蘆洲李宅 (李氏古宅) 又名李祖厝,位於蘆洲田仔尾,約於咸豐七年(1857)由李家

第二代李濯夫所建,原建築為「編竹夾泥牆」式構造,後因淹水而損毀,遂於光緒十九年(1893)重建,

造型樸素全宅均未使用木柱,屬磚造石構的大型家族院落,亦為三座四合院的建築合群,




全厝共七廳、五十六房、一百二十個門,即民間所稱之大厝九廳六十房格局。

據聞李樹華以勤勞克儉及耕讀之名榮獲光緒皇帝封予「外翰」之清譽,並由清代台南舉人羅秀惠

親題外翰兩字於門樓門額之上。


 

新宅特別聘請山西廖鵬飛專程來台主持修建,仿造中原古厝建築,建材全由大陸航運來台,

當時並在房宅的右側闢建了一條小運河,經南港子、洲子尾直通外港淡水河。

牆面堅硬的石頭色澤與屋頂沉穩的紅瓦色,無論在建築格局、型態、空間架構、風貌等,都秉持

中原的建築風格,因而有「中原厝」之稱,當地也因此而稱為「中原里」。


馬背型的屋脊並未加以彩繪,保有古拙樸實的風味,與一般燕尾屋脊不盡相同,

成為李氏古厝的特色之一。


李友邦字肇基,是李家第五代子孫,自幼具有相當強烈的民族意識,畢生為台灣民主革命運動

而奮鬥甚至犧牲,在台灣光復史、台灣近現代史中均佔有歷史性的地位及奉獻。




蘆洲李宅則是李友邦先生之夫人嚴秀峰女士推動及主導之下,於民國72年代表李家向政府申請

列為文化資產,後於19858月核准並公告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並於1987年進行古宅之研究,

李宅雖於1997年修復竣工,卻在1999年至2001年間遭受颱風、地震等天災侵襲再度毀損,




之後再歷經四年進行古蹟整體保存及景觀改善復原工程,

終於在2006年正式以「蘆洲李宅(李友邦將軍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讓具有兩百多年歷史,代表台灣早期移民墾拓精神的傳統宅院,

成為長期民眾文化薰陶之場所。

屬四房子孫之李氏五祖李友邦將軍是早期台籍將領之一為抗日名人,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組織台灣義勇隊對日抗戰。



光復後,李將軍不幸於白色恐怖期間遭誣陷身亡,其妻嚴秀峰堅持討回歷史公道,伸張人權正義,

鍥而不捨使沈冤得雪。

目前「蘆洲李宅」並以「李友邦紀念館」名義對外開放,

固定展出抗日相關史料及李將軍手稿。

天氣晴朗時,池中映現觀音山頂倒影,清晰美觀,是謂一景。

 

 

0

發表留言